着力打造文旅精品 加快建设旅游强州

刘涛   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30 17:29:24

文/刘涛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湘西州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主要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会要求,部署推进全州旅游发展工作,坚定不移走具有湘西特色的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建设旅游强州,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湘西增势赋能。

一、牢牢把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进一步增强加快建设旅游强州的使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旅游发展,作出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就旅游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今年5月在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前夕专门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旅游发展的价值使命、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梳理起来,总书记关于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关于战略定位,总书记强调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强调旅游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二是关于目标任务,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要把提升服务业比重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业产业体系。三是关于方法要求,总书记提出了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提质增效、坚持融合发展的“三个坚持”,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的“五个统筹”等重要要求。总书记对湖南旅游发展寄予厚望,今年3月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总书记近期到福建、安徽、湖北考察时都讲到了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问题,强调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旅游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

《古城夜色》凤凰古城夜景迷人。张术杰 摄

湘西州是精准扶贫首倡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心腹地,是民族地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山水风光秀美、人文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建设旅游强州,我们有基础、有潜力、有优势。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全州文化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一是精品景区出圈出彩。3年成功创建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5A级景区数量与长沙并列全省第一,4A级及以上景区总量全省第二,世界级、国字号旅游品牌达400余个,国家等级旅游景区41家,吉首、凤凰、永顺上榜2023年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二是旅游经济不断壮大。累计培育文旅产业链规上企业163家,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提高到13%以上,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70%,“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百姓富”的乘数效应日益凸显。三是文化传承走深走实。成功创建全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建成湖南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全国首批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区,出台了全国第一部非遗保护地方性法规,极大地增强了旅游业发展的韧性和后劲。四是旅游品牌越擦越亮。连续3年高质量举办旅游发展大会,年均开展100余项文旅宣推活动,央视《简牍探中华》、湖南卫视《沈从文与湘西》等打开了世界认识湘西的窗户,全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等一批高规格的宣介活动在我州举办,“神秘湘西”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越来越成为人们“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旅游目的地。

八面山悬崖公路。周金标 摄

但是横向对比,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湘西州和国内一些先进地区、国际一些知名地区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一是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从业态看,产品创新不足,业态不够多元,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没有贯穿全年、持续火爆的旅游产品体系,旅游市场旺季虽旺,但淡季很淡,四季皆可游的格局尚未形成。我们景区比较火爆,但不是最火爆,旅游带动能力同一些重点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从客源看,对周边市场特别是对张家界依赖程度高。从经营主体看,涉旅企业少、“个头”比较小,企业融资能力弱,州级层面缺少有效整合文旅资源的平台公司。三是县域发展不平衡。游客主要集中在张吉怀铁路沿线的凤凰古城、永顺芙蓉镇、吉首矮寨·花垣十八洞·德夯大峡谷、吉首乾州古城等景区景点,其他地方的旅游业还比较弱。四是服务能力还不高。国际视野不宽阔,跨境支付系统、双语标识等旅游基础设施缺乏,对外文化交流、宣传展示力度不大。高端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旅游服务不足,景区连接高铁站、高速、酒店等关键路段的环境,同景区环境不够协调。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下步工作中作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更好展示湘西旅游形象。

二、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打造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旅游业发展已进入新的战略转型期、结构调整期、格局重塑期。我们要牢牢把握旅游变革发展的重大机遇,依托湘西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绿色生态优势,抢跑新时代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赛道,加快把旅游业建成全州首个千亿产业。

矮寨大桥。张术杰 摄

(一)在多元融合中催生新业态。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不再是过去那种“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正逐渐地从传统单一业态转向多元融合业态。我们要顺应旅游发展新趋势,树立“处处有旅游”“行行加旅游”的理念,做好“旅游+”“+旅游”文章,放大名人、名城、名镇、名村、名酒、名茶等资源优势,加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让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名人”,就是要放大沈从文、黄永玉等文化名人效应,开发一批沉浸式、体验式的文创产品。“名城”,就是要放大凤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效应,打造世界级旅游名片。“名镇”就是要放大乾州古城、里耶古城、边城镇、芙蓉镇、浦市古镇等文化古城古镇效应,大力开发古镇游。“名村”就是要用好我州丰富的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游。“名酒”,就是要放大酒鬼酒品牌效应,推进酒旅深度融合发展。“名茶”,就是要放大湘西黄金茶、保靖黄金茶、古丈毛尖茶、永顺莓茶品牌效应,形成茶旅融合新产品新业态。具体工作中,要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一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湘西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元素纳入旅游线路设计、融入景区建设之中,做好“旅游+文化”文章,更好推动文化IP和旅游资源深度融合,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业态。要继续擦亮十八洞新时代红色地标这张名片,让国内外游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看山乡巨变,感受人类减贫史上的巨大成就,感悟“精准扶贫”重要理念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要用好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精心推出一批红色研学游,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要讲好湘西民族历史文化故事,提质升级《凤凰样子》《边城》《花开芙蓉》等一批独具湘西特色的文化演艺节目,把《二十四时舞》等一些文艺精品转化为旅游产品,更好地让游客读懂湘西历史文化、体验湘西民族风情、感受“神秘湘西”独特魅力。二要推进文化科技融合。这方面现在日渐兴起,有很多文化资源如果没有科技力量加持,很难体现其精髓。现在的舞台演出越来越多靠舞美、声光电等科技手段,把传统文化的内涵、神韵充分地表现出来,科技对提升超越时空的文化体验作用很大,现在很多景区景点都在打造数字化科技旅游文化产品。有的地方做得比较好,比如安阳市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甲骨文焕“新”,让古老文字走出馆藏、走向大众生活,逐步形成“到中国旅游必到殷墟参观,看中华文化必看甲骨文字”的广泛认知。我州拥有里耶秦简、老司城世界文化遗产等一批文化瑰宝,要通过科技赋能把历史文化、历史场景呈现出来,让历史走进现实,让传统融入现代,推出更多“人工智能+”“数据要素×”新型文化业态,丰富“文化+创意+科技”文旅新体验,让铺展在湘西大地的文化“活起来”。三要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这方面国内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学习。比如浙江安吉县余村,从“卖石头”到“卖风景”,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路。黑龙江漠河市北极村,做好“冰雪”文章、发展冰雪经济,让群众吃上了“旅游饭”。我州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这些年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产品层次较低、业态不丰富、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下步要突出重点、整体打造,把乡村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特色文化、民族风情等有机融合起来,因地制宜发展美丽田园、景观农业、农耕采摘、民俗体验等新业态,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四要探索工旅融合路径。比如,贵州省茅台镇作为全国酱酒核心产区,致力打造世界级酒文化旅游目的地,从单纯卖酒到推广酒文化、酒生活,走出一条酒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路子;铜仁市在全国最大的汞矿遗址上打造一座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使昔日废弃的老矿山变为热闹繁华的旅游景区,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酒鬼酒是湖南的名片、湘西的骄傲,我们要把湘西悠久灿烂的酒文化与秀美壮丽的山水风光结合起来,高标准打造酒鬼酒生态文化产业园,推进酒旅融合、工旅融合发展。这些年我们大力推进“锰三角”矿业污染整治,把昔日的黑色矿山变成了绿水青山,下步要在推动矿山变景区上积极探索,更好展示锰污染治理成效。五要构建四季皆游格局。学习借鉴大唐不夜城等模式,繁荣发展夜间经济,创建更高品质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让湘西夜晚“亮起来”、人气“聚起来”、消费“火起来”。要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研发温泉游、冰雪游等秋冬季旅游产品,让湘西旅游“旺季更旺”“淡季不淡”。要推动体育赛事和旅游活动一体开展,打造一批叫得响、有影响的赛事品牌,积极抢占低空游、户外游等新蓝海。

(二)在品牌提质中展示新形象。品牌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金字名片,是赢得市场赢得竞争的关键要素。上海新天地致力打造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中西融合的都市旅游景点,以上海近代建筑的标志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赋予其商业经营功能,把反映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餐饮、购物、演艺等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漫步新天地,老年人觉得很怀旧,年轻人觉得很时尚,外国人看这里很中国,中国人觉得很洋气。所以说,有号召力的品牌对旅游的带动作用很大。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培育品牌、大力推广品牌、努力经营品牌、依法保护品牌,持续擦亮“神秘湘西”文化旅游金字招牌。一要打造精致旅游景区。对标国际先进、瞄准国内一流,推进景区标准化建设,着重打造四张彰显湘西辨识度、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名片。第一张名片就是要巩固提升凤凰古城国家5A级景区创建成果,高标准抓好古城周边风貌修复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古城消防安全监管,完善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推进全域旅游基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绘就“山水相融、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精美画卷,展现中国最美小城的极致魅力。第二张名片就是要深度整合矮寨、十八洞、吕洞山等旅游资源,统筹联动大兴寨水库、双龙苗寨群、洽比河苗寨群,打造独树一帜的原生态苗族文化景区。第三张名片就是要推进芙蓉镇景区“一河两岸三地”一体化发展,高质量抓好芙蓉镇景区内的精细化管理和周边居民楼的风貌整治,积极发展度假酒店和高端民宿,培育更加丰富多彩的行浸式文化演艺产品,打造以土司土家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旅游度假区。第四张名片就是要加快推进边城茶峒提质升级,进一步挖掘沈从文《边城》的文化资源,持续放大《边城》文化名片效应,增加文化体验项目,打造具有世界魅力的“文化IP”。这四张名片一定要精心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特别是在一些细节上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空间。比如,景区景点石板路残缺不齐、石板路松动、路缝水泥勾勒粗糙。景区牌匾缺乏风格导引,牌匾色调、大小、字体等都要有整体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二要打造精美旅游线路。优化旅游线路设计,有效串联州内丰富的自然山川、历史遗迹、传统村落、红色印记等特色旅游资源,精心设计休闲度假游、森林康养游、民俗体验游、红色游、研学游等不同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让湘西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三要打造精彩旅游节会。办好土家族社巴节、苗族“四月八”、赶秋、吉首鼓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打响“中国最具特色民族节庆”品牌。要以70周年州庆及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契机,高水平办好体育赛事。要积极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等活动,推出系列优惠产品,真正把“爆红”变成“长红”、“流量”变成“留量”。

(三)在优化服务中塑造新优势。“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基本要素,每个环节都必须做到位,旅游高质量发展才有保障。我认为,“安、顺、诚、特、需、愉”六字诀同样重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安”就是要确保旅游安全,这是第一位的。“顺”就是要确保旅途顺利、顺畅、顺心、顺气,不能闹心、花钱买气受。“诚”就是要诚实守信,决不能欺客宰客、强买强卖。“特”就是旅游产品要有特色特质,具有鲜明湘西标识,能够对游客产生足够的吸引力。“需”就是要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愉”就是旅游体验要愉悦、愉快。我们要紧扣“安、顺、诚、特、需、愉”六字诀,持续完善全要素全链条旅游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旅游业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一要多举措发展市场经营主体。学习借鉴张家界经验做法,抓好本土优质文旅企业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要持续开展旅游专题招商活动,引进更多行业领先的旅游度假区运营商、旅游服务商、中高端酒店、品牌旅行社,促进经营主体规模和效益“双提升”。旅游的产业链条很长,有景区景点、有旅行社、有酒店、有旅游交通、有旅游餐饮、有旅游基础设施等,每一类的产业链条都要有龙头,都要有标杆企业去引领带动。各级政府一定要把产业链条梳理清楚,坚持系统化思维,培育壮大不同业态的经营主体。二要高标准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提升旅游全服务链,更好地让“人气”变“财气”、让“过境”变“过夜”。要加快完善自驾营地、观景平台、旅游厕所、停车场、充电桩等配套服务设施,适时开通高铁站、汽车站至旅游景区观光巴士,优化“快进慢游”服务体系。要完善旅游酒店体系,立足精致、精细、有品位,构建融入民族元素、彰显湘西文化的星级酒店、快捷酒店、度假基地、民宿客栈等多元化住宿体系。要培育特色餐饮品牌,打好“美食+旅游”组合拳,发展一批湘西特色美食餐饮旗舰店,以“湘西之味”撬动“舌尖之旅”。要抓好文旅商品研发生产,建设一批文创商品基地,做好苗绣、土家织锦、银饰等民族文化商品的规范布局、精心制作和品牌营销,用好的产品让游客愿意消费、主动消费、多次消费。比如,胖东来超市“首饰区”不卖隔夜黄金,以其独特的服务和产品质量保证,迅速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信任。我们要在设计和营销上多下功夫,把州内文旅商品做精做好做出品质。要结合“智慧旅游”建设推动景区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重点旅游景区、公共文化场馆等区域5G网络稳定覆盖,完善多语种标识、多语种购物导引、外卡POS机等设施设备,更好支撑旅游业品质化发展。三要全方位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自媒体时代,一个欺客事件就有可能毁掉一个地方的形象,一次暖心服务也能唤起对一个地方的向往。要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铁腕整治涉旅领域的“顽瘴痼疾”,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的欺客宰客、强买强卖等行为。要加强旅游市场周边路域环境综合治理,每个景区景点都要行动起来,对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杂草丛生等现象要全面整治。要抓好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着力营造开心、称心、放心、舒心的旅游环境。要完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用绣花功夫做好精细服务,大力营造“人人善待游客、全社会服务游客”的旅游友好型环境,对旅游安全问题要实行清单化管理,紧盯重点领域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确保出行安全、景区安全、设施安全、食品安全、大型文艺演艺活动安全,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安全而归。

(四)在区域协作中拓展新空间。当前,跨区域合作已成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联动轴”,我们要强化旅游共同体意识,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共同推动旅游大合作、大发展、大繁荣。一要加强周边对接合作。我州与张家界、贵州铜仁、湖北恩施、重庆酉阳等旅游资源富集地山水相连、文脉相承、发展相近,要积极构建“产品互推、客源互送、市场共享”机制,联合周边地区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旅宣传活动,互设旅游景区推介窗口,面向对方市民出台优惠政策,有计划地开通旅游直通车,促进周边区域景区联动发展。二要加强国内市场拓展。抓住现代化大交通格局带来的新机遇,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主动对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文旅市场,打破市场壁垒、促进优势互补,推动形成“航空+高速”文旅圈、省际两小时市场圈。三要加强国外宣传推介。积极参加国际性重大文旅展会、论坛等活动,鼓励州内旅行社驻外营销,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促进国际间旅游市场快速增长。要加强同国外媒体合作,通过“线上+线下”非遗展等方式,实现更为国际化的表达和传播,吸引更多境外游客来湘西旅游。

三、强化组织领导,凝聚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发展旅游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形成合力。我们要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一盘棋”谋划、“一张图”施工,上下联动、久久为功。

一要坚持规划引领。认真盘点“十四五”文旅规划落实情况,全面总结规划实施成效,深入分析短板不足,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要围绕建设旅游强州,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全面性、系统性,坚持以战略思维和超前眼光谋划一批旅游项目、丰富一批旅游产品、推出一批改革措施,进一步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旅游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每个重点景区也都要做好自己的规划,按照城市核心区的标准完善规划,对建筑风格色调、外观立面、门前人行道、停车场等都要严格管控,形成风格相似、基本协调的景区景观。

二要突出市场主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涉旅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要发挥好市场化机制作用,加大对全州优质文旅资源的整合重组力度,打造文旅头部企业和“链主”企业,推动文旅产品、业态、服务、管理运营模式等创新,不断激发各方面发展活力。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优化旅游规划布局、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盘活闲置低效旅游项目,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环境。

三要夯实人才支撑。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引进和培养“金牌导游”、旅游主播、民宿管家,以及文化创意、旅游演艺等文旅行业领域的专业化、职业化人才。要充分发挥高校、职业院校作用,进一步优化旅游相关专业设置,加强旅游专业人才教育培训。要坚持从标准规范入手,抓好从业人员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讲解员、导游的培训,不断提高国际化、规范化、标准化服务水平。

四要完善工作机制。全州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领导,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摆在更加重要位置,认真研究解决制约和影响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文旅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同配合,项目化、清单化、方案化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重视旅游、抓好旅游,更好地发展一方经济、繁荣一方文化、涵养一方生态、造福一方百姓。

(根据湘西州委书记刘涛2024年11月9日在湘西州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摘编;原文刊载于《湘西工作》2024年第11期)

责编:李璇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