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的长沙什么样?智造创新名城、幸福山水洲城

邓桂明   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26 11:01:11

新湖南客户端12月25日讯(全媒体记者 邓桂明)《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获国务院批复。《规划》有哪些重点?为长沙未来发展擘画了怎样的蓝图?今日下午,长沙市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规划》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等。

《规划》明确了长沙的城市性质为湖南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要求长沙充分发挥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中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等核心功能,目标愿景是努力将长沙建设成为“智造创新名城、幸福山水洲城”。《规划》是长沙市第一部“多规合一”、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长沙市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

以高水平保护为基础,筑牢底线约束体系。把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96.0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54.0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783.82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308.67平方千米以内。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筑牢空间保障体系。全面落实湘江科学城、长沙奥体中心、岳麓山实验室、黄花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高铁西站等国家、省、市级重大项目的空间需求。

优化长株潭都市圈区域协同。围绕“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目标,将长株潭作为一座特大城市一体打造。共建长株潭生态绿心、湘江百里画廊、“轨道上的长株潭”,全面增强长株潭都市圈凝聚力、承载力。

优化市域国土空间格局。整体构建“一脉两屏六绿楔、一主两副多组团、一轴一带两走廊”的市域格局。在保护格局上,以“一脉两屏六绿楔”为重点,保护好湘江、市域东部和西部两个生态屏障,以及六个深入城市内部的生态绿楔。在开发格局上,以“一主两副多组团”为核心,着重建设长沙都市区,打造浏阳和宁乡两个重要增长极以及多个城市组团。在区域协同格局上,以“一轴一带两走廊”为支撑,依托湘江综合服务轴、长浏宁城镇发展带、湘江西岸科创走廊和湘江东岸先进制造业走廊,形成网络化、开放式的整体空间格局。

优化城区结构功能布局。构建“一核八组团”城市结构布局,以城市更新推动核心区升级,以产城融合理念打造8个城市组团,形成生态型、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结构。重点打造“131”市级中心体系,提升核心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打造东部高铁会展中心、南部湘江科学城-解放垸中心、西部梅溪湖中心3个综合性服务新中心和北部金霞专业性服务新中心。

构建以“自然保护地-郊野公园-城市公园”为主体的城乡公园体系,重点保护25处自然保护地;结合6个生态绿楔,打造集游憩休闲、体育健身、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郊野公园群;规划形成以“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游园”为主体、口袋公园为补充的多级多类、均衡布局的城市公园体系,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

《规划》提出长沙风貌定位为“山水洲城、湖湘韵味、时尚都会”,着重彰显“山水洲城”特色,重点强化“岳麓山-橘子洲-天心阁”这一传统“山水洲城”特色风貌区,维护和彰显“望山看水”的视域走廊和城市形态。塑造世界级湘江百里画廊,建设浏阳河、靳江河、捞刀河、沩水、龙王港、圭塘河等滨河风光带。构建“市域-都市区-历史城区”三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框架,系统保护1个历史城区、古城和岳麓山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以及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要素,进一步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

责编:刘畅畅

一审:邓桂明

二审:卢小伟

三审:鲁红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