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路|水杉如火!村民50年前喊着“号子”栽下的护堤树今成胜景

罗艾敏   三湘都市报   2024-12-25 20:30:08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12月25日讯(文/视频 全媒体见习记者 罗艾敏 摄影/李政)深冬时节,寒风凛冽,长沙县江背镇的4600多棵水杉却红得热烈。站在三叉河边,沿公路远望,绵延5公里的水杉红叶累累,仿佛看不到尽头。驾车、骑行、散步于此,眼睛捕捉到的每一帧画面都宛如油画。

 冬日,长沙县江背镇的水杉红叶如火。李政 摄

一河、一路、一林相映成趣,正值观赏好时节

“这里是我收藏多年的风景秘境,每年都会来。”摄影博主Alex说,每年12月,几公里的水杉红遍水渠两边,把道路染得像童话一样,“运气好的时候,还可以看到白鹭在水面林间掠过”。

“水杉大道一年四季景色不一。”市民小怡回忆,春天,水杉舒展开枝叶;夏天,叶子逐渐茂密,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秋冬的水杉色彩最为丰富,叶子由绿转黄,再在深冬变成红色。坐在车上看着水杉从眼前划过,树的色彩和阳光交替入镜,像极了电影里的镜头”。

“这条水杉大道长约5.55公里,起于好布桥,经五美社区、特立村,止于金洲村罗家洲组。”江背镇文旅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水杉种植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近50年的时间。每年11月至12月,水杉树叶逐渐变红,正值观赏好时节。”

冬日里,一河、一路、一片林相映成趣,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观赏。

冬日,长沙县江背镇的水杉红叶如火。李政 摄

村民50年前栽树护堤,成就今日河木胜景

“啊嗬嗨呀!加油干呀!肩膀皮吔!脚板皮呀!手板皮啰!三法宝呀!三叉河咧!两年成呀……”这是50年前,村民修筑水渠时喊的号子。

村里工作人员表示:“50年前,为了改变乡村面貌,增加农田种粮面积,方便水利灌溉,我们修渠栽树,当时也不会想到这些举措会成就今日的好风光。”

长沙县网络作家协会会员陈恭森回忆,1977年之前,这里只有一条名叫香山坝的水系通往浏阳河,坝宽不到8米,且弯弯曲曲,流水不畅。每逢汛期,上游江背大坝、洪江大坝、印山大坝,三条水系的洪水在此处交汇,凶猛无比。

1977年,当时的五美公社(现江背镇),组织万余男女分头驻扎在附近的农户家中,不辞辛苦,修筑河堤。“那时没有推土机、压路机,只有锄头、扁担、土车子、草皮笼。大家卷起裤脚,光着膀子,抬着沉重的石夯,一边唱劳动号子,一边在工地上干活。1978年底,近5公里的三叉河如期竣工,竣工后在河堤两边栽上了水杉树,成就了如今这片独特的风景。”陈恭森说。

依托“河长+检察长”巡河机制,去年年初,长沙县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在巡河时发现有27棵水杉已经死亡,当地马上采用原地复绿、就近补栽的保护方案对水杉林进行了修护。

油画般的冬天在哪?寻个阳光正好的日子,去三叉河边、水杉树下走一走吧。

责编:罗艾敏

一审:罗艾敏

二审:丁鹏志

三审:彭治国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