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历史 | 再说三国(一)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19 11:15:06

作者 :宫岳霖

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开篇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不息,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和悠久厚重的史韵古风。

每次读罢,都会给我带来新的品味愉悦与人生感悟。

2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亦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

故事是作者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改写而成,起自黄巾起义,归于西晋统一。

书中人物众多,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涉猎广泛。

中国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在点评三国时说道:“ 古史甚多,而人独贪看《三国志》,以古今人才之聚未有盛于三国者也!”。

而《三国演义》是以正史《三国志》为蓝本的,同样令人爱不释手,有观止之叹。


3

说起这部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就不得不提起写它的作者——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山东东平县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他一生著作颇丰,除了《三国演义》以外,还著有《残唐五代史演义》、《隋唐两朝志传》及杂剧《粉妆楼》、《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杰出的文学作品。

罗贯中的所有作品,以《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4

全书“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三国演义》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作者将兵法三十六计融入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谋略。

在远逝的历史天空,在广阔的神州大地,在雄壮的远古战场,上演了一幕幕硝烟四起、气势磅礴的群雄逐鹿风云;演绎了一场场惊心动魄、钩心斗角和扣人心弦的三国战争故事。

书中共描绘了大大小小四十多场战役,而最著名的堪称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赤壁之战大家都知晓,这里,我主要讲解一下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

5

说到官渡之战,先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

东汉末年,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而当时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后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灭袁术、除吕布,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分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当时袁绍兵多粮足,拥兵10万 ;  而曹操兵少粮缺,不足2万。

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曹操采纳了谋士荀彧 “出奇制胜” 之策略,派兵袭烧袁军粮车。

紧接着他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封丘西)粮仓。

正当战斗激烈之时,袁绍援兵赶到,形势突变,胜败只在一念之间。曹操的部下开始慌乱,急言他分兵抵挡。不料曹操勃然大怒,厉言喝道:“贼在背后,乃白 ! ”。

意思是敌人到了背后再说。由于主帅意志坚定,身先士卒,不前则亡的信念立即昭示部众。

全军死心拼战,以一当十,终将乌巢攻破,尽歼守军并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以摧枯拉朽之势打得袁军人仰马翻、落花流水。

只见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战马哀鸣,场面极其惨烈!此役歼敌7万,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到重大作用。

反观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以致粮草被烧,军心动摇,乃至全军溃败。

官渡之战集中体现了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6

再说夷陵之战,作者花了四回的篇目进行描述。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他以替关羽报仇为由,亲自统兵60万众,水陆并进,东征伐吴。

一路上,蜀军气势强劲,连克数城,大有不可一世之感。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示好,避免两线作战 ; 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简单介绍一下,陆逊字伯言,江苏苏州人。他生于世宦之家,精通韬略,深谙兵法,是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东吴又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儒将。陆逊沉着冷静,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刘备的凌厉攻势。

此后,他为等待战机一直避刘备之锋芒,忍辱负重。任凭蜀军恁地羞辱叫阵,始终做到坚守不出。

7

章武二年八月,双方在夷陵一带成对峙之势。

然局势对刘备越来越不利。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

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

由于他的疏忽大意与不察地形,让对方钻了一个天大的“空子“。

当陆逊看到刘备犯兵家大忌,将所有营寨安扎于草木茂盛之处并浩浩荡荡连营七百里之时,心中不由狂喜:好不容易等待已久的战机终于到来,对蜀军雷霆一击就在此役!

陆逊激动之余,随即集结三军,下令集中优势兵力对蜀汉军队进行全线反击。

他命令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均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蔓延。

陆逊成功地采用“火攻”战术,一夜之间烧了刘备的七百里连营。

当时场面之“壮观”,令人触目惊心:吴军个个顺风放火,人人奋勇杀敌,蜀营顷刻之间化为一片火海。

蜀兵四处奔窜逃散,死伤不计其数;吴军一鼓作气连拔蜀营40余座,蜀军无还手之力,全线崩溃。

陆逊将“积极防御,后发制人”战略战术运用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

此役,蜀汉军惨败,刘备率领残兵败将退守永安,从此一病不起直至驾崩。

夷陵之战,使蜀汉的国力大为动摇,致使在以后与魏吴的争斗中始终处于劣势直至灭亡。

8

《三国演义》分一百二十回,里面故事精彩纷呈,优秀的片段很多。

如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中选段,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董卓的骄横跋扈,王允的深谋不漏,吕布的反复无常,貂蝉的倾国倾城,均令人过目不忘。貂蝉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是仍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很能彰显作者叙述故事的能力和塑造人物的功力。

书中杜撰的貂蝉乃王司徒家中歌妓,长得美艳动人且知书达理,是离间董卓和吕布的关键人物。

因她而衍生的这一段故事亦是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的点睛之笔,让人赞叹。

貂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以拜月闻名遐迩。作者在写她之前,先不惜笔墨描述了董卓残暴、吕布助凶及群臣束手无策,徒叹奈何之情形。

王司徒眼看董卓将篡夺大汉天下,回府流泪不止,叹息连连。

于是貂蝉登场,一句“妾许大人万死不辞,望即献妾与彼,妾自有道理”。

她与王允共商连环计,先将自己暗地里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明着把她献与董卓做妾。之后,命运变了,局势也变了,直到取信于董卓,迷惑于吕布。

她在自己的特殊战场上游刃有余,成功地离间二人,于是董卓成了吕布戟下之鬼。

如此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女子,若是没有大智大勇,是绝不能巧妙出色地完成使命的。

假使少了貂蝉,诛董的行动也不会如此惊心动魄,跌宕起伏,哪还有后世的津津乐道,传唱不息呢。

然而大功告成之时,作者却给了她一个匆匆的退场,一句 “ 吕布至郿坞,先取了貂蝉 ”后便消失了踪迹。

毛宗岗有两句评价写得极好,充分赞扬了她的作用,突出了她的品格形象。

“十八路诸侯不能杀董卓,而一貂蝉足以杀之;刘、关、张不能战吕布,而貂蝉一女子能胜之,足见其功”。“ 以衽席为战场,以脂粉为甲胄,  以盼睐为矛戈,以颦笑为弓矢,  女将军真畏哉!足见其智勇”。在小说中,作者虽然不把貂蝉作为主要人物来描述,但这惊鸿一现,就把一位智勇双全、大义凛然、灵动鲜活的女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钦佩!

(未完待续)


责编:龙文泱

一审:龙文泱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