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19 16:32:45
文丨王国广 田希萌
在郴州的“心脏”地带,历史文化名街裕后街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深深镌刻着曾经的繁华盛景与岁月脉络。
郴城文史发祥地
走进裕后街,犹如踏入郴州古城人文发展的摇篮,不经意的一个转角,就能邂逅一段传奇。
这里是郴城人文的荟萃之地,为世人留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传奇佳话。
岭南至长安的湘粤古道上,快马疾驰,尘土飞扬,一步一景皆是大唐的繁华盛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马伯庸小说《长安的荔枝》中也曾提及过这条古道。
北宋文学家秦少游贬谪至郴州,落寞的身影徘徊在裕后街。他望着郴江绕郴山而流,不禁发出“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千古喟叹。这叹声中饱含的才情与哀愁,如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汇入这片土地的文化脉络,成为郴城人文中一抹独特的色彩,至今仍在岁月里回荡。
浪漫有了具象化鹊仙桥的横跨同时,秦少游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也宛如璀璨星辰点亮了七夕佳节的夜空,让裕后街遥不可及的浪漫有了触手可及的温度。从此,古街的每一寸土地都氤氲着爱情的诗意与希望,引得无数人为之神往,沉醉在这千年流传的文化魅力之中。
这里是知识的传承地,孕育出一代又一代郴州的文人雅士。
据传,唐代名相刘瞻便是出身于裕后街的东山书院,少年时期的他,常在郴江边沐着江风读书。多年苦读后,青年刘瞻先是进士及第,四年后又考过了博学宏词科,由此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
清末民初时,豫章私塾里稚嫩的学子们,在先生的教导下诵读经典,研习书法、礼仪。那一笔一划、一词一句,皆为智慧的火种,点燃郴州文化传承的火炬,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传承不息文娱盛地这里是文娱盛开的绚丽花园,绽放着郴州独特的艺术芬芳。
曾经古老的戏院——郴阳戏院,台上,湘昆戏曲的唱腔婉转;台下,观众沉浸在乐曲中如痴如醉。演绎的不仅仅是戏曲故事,更是郴州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文化传承的坚守。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身段,都是郴州文娱精神的生动注脚,在岁月的舞台上永不落幕。
南塔钟声到货船
那些静立于古街一隅的斑驳码头,也曾川流不息,见证着古街的水运繁华、货物的流通和人员商贸的往来……
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裕后街作为商衢要道出现,是沟通中原与岭南一带交通主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商业逐步发展,到明清时期最为鼎盛。
《裕后街旧时水运场景》油画 廖宜昌
明清时期,广州十三行的分行在此设立。岭南一带的粤盐、洋货等舶来品只能沿湘粤古道北上,在郴城裕后街进行水陆转运,停靠在裕后街码头的商船日达三、四十艘,河面运输繁忙,南下船只无法继续前行,只能改用骡马运输,来往驰道的骡马日以千计,劳累至死,挑夫不下万人。
“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这句流传千百年的古语描述的就是裕后街水陆转运的繁茂场景。
“小时候,常听长辈们说起,当时的裕后街商贾云集,舟楫穿梭,络绎不绝。夜晚,屹立于江畔的南塔寺庙里,钟声敲响,满载商货和旅人的货船也随之靠岸,恰似‘夜半钟声到客船’所勾勒的那般空灵唯美……”在本土油画家廖宜昌讲述。
商贸通道 近代发展荟萃地
裕后街,不仅是一条承载着丰富历史和文化的血脉,更是一条商贸通道。
当历史变得鲜活,古街的繁华从未离开……
清末民初,水陆商业的蓬勃发展也萌发了工业的火种。街道店铺林立,商贾穿梭,玻璃厂、纺织厂、电厂等工商业在这里萌芽兴起。裕后街、南关上沿河一带成了郴州的“秦淮河”,呈现一副欣欣向荣景象。
纺织厂内,梭子飞动,织就了郴州工业的锦绣篇章;
发电厂里,灯火通明,点亮了郴州的第一缕工业之光;
玻璃厂中,忙碌不停,匠心烧制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闪耀着工业智慧的光芒;
骡马古道,川流不息,马匹货物不断,连接了商贸往来的经济繁荣;
……
如今,历经繁华光鲜与世俗烟火的裕后街,历史与文化交织,传统与现代碰撞,人间烟火正在这里冉冉升腾……
一座郴江桥,横跨郴江东西岸,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幽深街巷,走过那些古色古香的楼宇,每一块石板、每一座建筑、每一片砖瓦,都凝聚着郴州人的情感与记忆,成为我们独特而珍贵的文化瑰宝。
(本文画作均为裕后街历史文化顾问廖宜昌油画作品。)
责编:刘瀚潞
一审:廖慧文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