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04 21:56:37
文|甘建华
这天是2024年12月4日下午,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震惊了全球华人圈:著名女作家、编剧、影视制作人琼瑶,在台湾新北市淡水区家中辞世,按照中国传统纪年,享寿87岁。人们通过网络和视频读着她留下的遗书,回想其小说、影视陪伴自己的青春岁月,那是一段不可复制的文化烙印,无不潸然泪下悲伤不已。
还是两个半月前,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式晚上,琼瑶的名字在家乡衡阳的夜空再度响起,主题曲就是她多年前写的《念我故乡》,节目主持人宣读了她隔海发来的贺信:“时隔三十余年,透过你们制作的视频,再次看现在的湖南衡阳,山水风光依旧秀丽,历史古建文物大量修复,市政建设繁荣进步,乡亲们的生活大大地改善,我的心中也十分欣慰。这是大家的福气,作为一个衡阳人的骄傲。”
新建的琼瑶祖屋衡阳县兰芝堂 甘建华摄于2022年5月8日
早在1963年夏天,琼瑶凭自传体长篇小说《窗外》一鸣惊人,后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5名)”,又被北京《光明日报》评为“改革开放40年40本书”。嗣后创作《烟雨蒙蒙》《在水一方》《一帘幽梦》《几度夕阳红》《心有千千结》《雁儿在林梢》《月朦胧鸟朦胧》等66部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55部、电视剧34部,以至于“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琼瑶”。她最得意之作是红得不能再红的《还珠格格》,封笔之作则是耗时7年、今年夏天在大陆出版的80万字简体中文版长篇小说《梅花英雄梦》。而在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前夕,琼瑶被推选为“衡阳风华·70年70人”。
琼瑶本名陈喆,谱名诗喆,1938年4月20日生于四川成都,祖籍衡阳渣江(今衡阳县三湖镇大波村兰芝堂)。1942年至1944年,1948年至1949年,她曾两度随父母回乡避难,1949年举家去台湾。1989年5月,在离别祖国大陆40年后,偕夫回乡省亲祭祖,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
琼瑶曾在兰芝堂度过比较幸福的两年多时光,《我的故事》一书中,“祖父和兰芝堂”一节有着比较详尽的描述。如今,衡阳县人民政府重新修建的兰芝堂琼瑶祖居,已经简单布展免费开放,衡阳丰家洲文创园也与琼瑶IP联名打造艺术中心。故乡没有忘记漂泊在外的游子,而游子的心中永远念我故乡。
1989年5月7日,琼瑶、平鑫涛夫妇回到老家衡阳兰芝堂祭祖。 甘建华提供图片
兰芝堂陈家是湖南的名门望族,也是一个文化世家。琼瑶先祖陈朝知是明末武庠生,曾官浙江杭州、福建汀州两地总兵,狙击倭寇匪乱有功,诰封振威将军(从一品)。满清入关后,因不愿做贰臣,辗转隐居衡阳岣嵝峰下三合桥。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阳称帝,以侯爵相诱请其出山,因耻于与吴为伍,遂卜居渣江油榨村(后名毓秀村)。高祖陈大源是晚清湘军水师提督彭玉麟部将,奏任长江水师湖口炮船厂总办,官至四品,赏戴花翎,时间长达三十年,卒于任所。其子陈启椆诰授奉直大夫,候选通判,领五品衔。能诗善文,名列仕籍,平日却以恤孤寡、兴教育为己任。其孙即琼瑶祖父陈墨西,光绪十六年(1890年)乡试廪贡生(秀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浏阳唐才常肄业武昌两湖书院,其后在各地充任教席。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南京三江师范学堂(后易名两江师范学堂,即今南京大学前身),担任历史、舆地教员。曾三度留学日本,结识黄兴、孙中山、蔡锷,宣统元年(1909年)参加同盟会。宣统末年(1911年),奉孙中山先生之命赴秦州(今甘肃天水),参加黄钺、向燊领导的陇右光复,担任甘肃临时军政府秘书长兼教育司司长。嗣后,历任《真共和报》和《启明日报》总编辑、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简任谘议、国民革命军总部政治顾问、北伐第二军谭延闿部政治顾问、浙江省政府顾问等职。民国十五年(1926年)春,在近八百人参加的广州国民党中央政治讲习班课堂上,33岁的青年教师韶山毛泽东,恭敬地介绍57岁的陈墨西为“革命老前辈”。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互相倾轧回乡,先后在省立衡阳女中(今衡阳市十七中)、衡山南华中学(今南岳区一中)、衡阳县立中学(今衡阳市二中)等校任教。第二年,与唐廷秩、段家谦、陈纪瑞、陈樊夏、易学等12人,在今衡阳西湖公园段宅创立湘东吟社,后有铅印本诗词初集和别集行世。
1989年5月6日,琼瑶夫妇回衡阳探亲祭祖。一投入故乡的怀抱,她便沉浸在浓郁的乡音乡情中。后来,她深情地回忆道:“我离开衡阳时,那时的衡阳还是个小城市,我可以从城头跑到城尾。现在已经很大了,已经成了大城市了。”当有人问她会不会说衡阳话,她笑着说:“我不会说衡阳话,我的父母也不会说衡阳话,但我很喜欢听乡音。”
1989年5月7日,琼瑶、平鑫涛夫妇在老家衡阳兰芝堂祭拜祖父陈墨西先生。 甘建华提供图片
琼瑶被誉为“台湾言情文学大师”,作品风靡台港澳和东南亚,可大陆的“琼瑶热”也是高烧不止,数亿人成了她的铁杆粉丝。2006年创刊的《尔雅》DM高档时尚杂志,《喜欢衡阳的100个理由》其中一条便是:“你写一本书能红,写十本书能红吗?一百本呢?琼瑶几十本言情小说,几十部影视剧,风靡华人世界几十年,惹得多少人因她而涕泪横飞,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的衡阳老乡在这里向全国人民赔罪了!”
尽管琼瑶还乡行踪作了保密,但还是被一些“琼瑶迷”探听到了。回到衡阳当晚,便有一位年轻姑娘设法找到琼瑶,说是已经读了她38部小说,巴不得见这位同乡作家一面。就在回老家祭祖的路上,只要车子一停,便有人持书蹿上车来,要求琼瑶签名留念。即使在宾馆吃饭,也会有人钻出来请她签名。她直率地告诉大家:“我是什么都做不好,这才去写小说的。如果能做好别的什么事情,我就不会写小说了,因为写小说是个很苦的差事。”当乡亲们夸她是“衡阳著名女作家”时,她总是摇摇头,诚恳地说:“我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真的没有什么!”“我只是衡阳的女作者,不是女作家。”
5月7日上午,琼瑶夫妇回到祖屋兰芝堂,那儿离衡阳城区五六十公里。乡亲们为了欢迎她的到来,突击抢修一条三四公里长的马路,途中还架起一座小桥,后来这条路就叫“琼瑶路”,这座桥就叫“琼瑶桥”。临时接待琼瑶一行的兴隆小学,原本是一所危房旧舍,重建工程所需全部费用,都是琼瑶慷慨捐资。当地政府要以琼瑶或其祖父的名字命名,却都被她婉言谢绝了。教室门口张贴着横幅:“一碗清茶敬游子,意好水也甜。”有人将一碗茶水捧到琼瑶面前,40年没喝过的家乡茶水,让她品咂得有滋有味。
当天中午12时,琼瑶为祖父扫墓祭祖活动正式开始。
陈墨西当年拒绝儿子陈道、陈均(陈致平)的劝说,没有离开大陆去台湾,照常在衡阳城乡教书谋生。后来因年纪太大,又没有生源,生活陷入困顿,甚至不时饿饭。1952年2月5日(正月初十,立春),经友人衡阳市副市长、民革衡阳市委主委刘劲先劝说,他给原在广州中央政治讲习班同窗黄克诚发去一封求助信,同时附上《奉寄长衡故人》十首诗和两篇序文,内有“偶击晨钟试一鸣,寒惊衡浦雁无声”之句。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黄克诚,接到故人的信和诗,及时作了批示,要求当地政府尽快为其解决生活困难。3月26日,被省政府聘任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月薪74元。翌年初,又被聘为省人民政府参事和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随后当选湖南省第一届人大代表和衡阳县第一、二届人大代表。他以耄耋之年参加代表会议,时常写信给各级政府要员,反映百姓包产到户、求拆食堂等建议,勇于揭露浮夸虚报之风,因此后来被划入“右倾”行列。
1958年3月6日(戊戍惊蛰日),陈墨西手书一张“拒客帖”转告亲朋好友,其文曰:“贱齿匆匆,已近九旬,届期应与地方父老小叙联欢,籍祈岁稔。但值政府厉行节约之时,我邑两年大旱以后,粮食至困,经济尤艰。鄙人既无力延宾,更不敢稍涉浪费以重愆尤。请我戚友邻族是日玉趾勿赐降临,以重功令为荷。”由于衡邵走廊连年天干大旱,城乡经济特别困难,黎民百姓生计无着,陈墨西老人九旬大寿亦无力请客吃酒,帖中透出的万般无奈,读来令人格外心酸。
陈墨西平生推崇乡贤船山先生王夫之,著有《关于王夫之学术思想之探论》,可惜毁于“文革”之中。所撰纪念王夫之诞辰290周年对联:“湘水衡云留正气;楚辞孤竹证同心。”至今悬于湘西草堂正厅内壁进门左边第一副。1954年冬天,他先后两次考察菜塘湾船山故居和大罗山王夫之墓地,走访当地干部群众,征求各方意见,撰写两三万字调查材料,在省人大会议上提出湘西草堂保护提案,倡修船山图书馆,均得到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落实。
1960年5月23日,墨西老人病殁于兰芝别墅,丧事由省政府出资操办。因其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正月二十五日,按照中国传统纪年,享寿不是旧有记载91岁,而是92岁。1999年,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编印《风范长存》专集,省政协副主席石玉珍作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基礩、国务院参事周锡卿、全国政协委员文强(毛泽东表弟)等分别题词,纪念其诞辰130周年。
琼瑶深情地感叹道:“爷爷早已离开了人世,我们没能在他的晚年见上一面,真是太遗憾了,可他老人家留下来的精神财富真是太多了。”
陈墨西墓地在本村繁荣组虎形山,兴隆水库尾端,离祖居兰芝堂不远。琼瑶回乡前一年冬天,陈均与子女们出资,已将坟茔修葺一新。墓地56平方米,水泥墓坪,墓圈由6块0.15米厚、0.77米高、1.55米宽的花岗岩围成,形似半个正方形。墓圈内并排二冢,左为陈墨西冢,右为其堂侄陈鹭祥冢。陈墨西冢长2米、高0.44米、宽0.9米,由磨得光滑如镜的花岗岩嵌成,冢盖似平缓的坡屋顶,由两块长2米、宽0.41米、厚0.02米的花岗岩镶成。墓碑为花岗岩,高1.55米,宽0.8米,厚0.22米,中嵌汉白玉石,上刻“先考陈公墨西之墓”,碑四周刻有二龙戏珠浮雕。冢脚有长方形水泥香炉,墓坪下设三级水泥台阶。冢左侧墓圈嵌有汉白玉石刻的碑文《重修陈公墨西墓记》,这是陈均亲自撰写的。
衡阳陈公墨西,讳贞瑞,号潜斋,生于公元一八六九年,殁于公元一九六○年,享年九十有一。男均频年于役海隅,未克亲视含殓。时事多艰,匆匆营葬,岁月蹉跎,茔地日荒。直至公元一九八八年,海宇承平,男均方克率诸孙喆、珏、兆胜、锦春重修斯墓,并获县府暨乡里之协助,得竟其成。男均恭记。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穀旦岁戊辰。
琼瑶偕夫来到祖父墓前,代替在台湾已八秩高龄的父亲和年逾古稀的母亲,摆上祭品,献上花圈和鲜花,并在祖父墓前三跪九叩。40年的离别,40年的牵挂,心潮难平,哀思无限,此刻全都融入深深的鞠躬叩首之中。数千名父老乡亲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墓地所在的那个小山头上,挨挨挤挤站满了看热闹的人。一个半月后(6月24日),陈墨西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祭祖之后,琼瑶夫妇在兰芝堂大摆几十桌酒席,每桌十几个大碗菜,盛情款待乡邻们。她挨桌给大家伙儿敬酒,每到一桌,都笑吟吟地问道:“乡亲们杯里都有酒吗?”那些身上沾有泥土、很少出过远门的乡亲,见这位著名女作家如此和蔼可亲,眼睛都有些湿润了。
临别兰芝堂,琼瑶深情挥舞着双手,乡亲们都说欢迎她再来。走了好一段路程,琼瑶泪眼婆娑,还在回头凝望故乡。
翌日临离衡阳前,琼瑶给堂叔陈季春留言:“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的亲人。但愿从今以后,能常常聚首。”
琼瑶1989年5月8日离别衡阳前的留言。 甘建华提供图片
琼瑶夫妇回湘期间,湖南电视台记者欧阳常林一直跟随采访(其人后来创办湖南经济电视台,与琼瑶合作《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又见一帘幽梦》等多部电视剧)。待他们到了长沙,湖南电视台举办一台文艺晚会《问故乡你有几多情》,湘籍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哽咽着演唱琼瑶作词、王立平作曲的《念我故乡》,直接将晚会推向高潮。连一向矜持的琼瑶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离座冲上舞台,与正在演唱的李谷一拥抱在一起,令全场观众为之动容。
“回首衡阳,遥望湘江。白云深处,是我故乡。我欲归去,山高水长。我不归去,最断人肠。回雁峰下,雁去何方。洞庭湖畔,几度夕阳。莫怨雁儿,飘泊流浪。辗转徘徊,多少心伤。寄语白云,归我故乡。告我亲人,未曾相忘。浪迹天涯,怀我故乡。眉间心上,皆我故乡。”这首诗词是琼瑶1988年初回大陆,途经香港时即兴挥写的,道出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并赋予期盼两岸统一的深层涵义。1989年北京电视台十周年台庆晚会选用了这首歌,1994年有歌手参加央视中国音乐电视大赛并获奖,2008年被泐石刻碑于衡阳市湘江东路湘水明珠文化公园。
责编:蔡矜宜
一审:蔡矜宜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