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教师丨彭校长和他的17个娃

  科教新报   2024-11-28 10:52:36

彭校长和他的17个娃

——记湖南省慈利县甘堰土家族乡四坪村小校长彭恋楠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张健全 高双艳 朱爽

“哐铛!”铁门打开了,一位手拿扳手、正准备修水管的“师傅”缓缓推开校门,挥手朝我们打招呼。他略带腼腆的脸上挂着一抹淳朴的笑容,拿着扳手的他和背后的老教学楼相映成画,让我们第一次见面就切实感受到了村点校最真实的一面。

这位开门的“师傅”就是慈利县甘堰土家族乡四坪村小校长彭恋楠,他领着我们一路走进校园,两侧是待开垦的泥地,中间一小截水泥地面,最后经过一座“小桥”就到了教室门口,远在校门口就能听见的读书声,此刻愈发近了,孩子们见彭恋楠领着我们进来,读得更加卖力,个个小脸儿憎得通红,彭恋楠看着孩子们这股认真劲儿也是一脸乐呵呵的。

从甘堰中心完小、甘堰中学再到甘堰四坪村点校,从141班、146班再到村小的包班、包年级甚至是包校教学和管理。回首这六年,彭恋楠感慨万千。

2019年,25岁的彭恋楠通过慈利县教育局社会招聘进入慈利县甘堰土家族乡中学工作,原本想着在这里过渡一下,再考回湘西永顺老家,却在2021年因学校师资紧张,被安排到甘堰土家族乡中学四坪村小任教后,在与孩子们的日夜相处中,他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

以“百般武艺”诠释“学高为师”

走进二年级教室,老式窗户、两盏小灯、破旧的木门……但整个教室并未因此而灰尘遍布,蜘蛛网横生,而是出奇的干净整洁,孩子们的课桌,无论是外面还是里面,书本、文具都摆放得整整齐齐,桌面干净得发亮,这让我们感到尤为惊讶。还不等我们多问,一个叫朱思琪的小女孩迫不及待地拿出彭恋楠交给她的“秘密武器”——一块叠得方方正正的小抹布,“彭老师他给我们每个人都发了一块这样的小抹布,每天都带领我们用小抹布清擦、整理课桌,收拾自己的东西。”说着小女孩又指向图书角,一本本图书被摆放得整整齐齐,“中午彭老师还会和我们一起读书,开故事会呢”!

“彭老师上课有趣极了!”在语文课堂上,他总是巧妙地将课本知识与乡村生活相结合,把知识用幽默童趣的方式讲出来。比如在上《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这位“糙小伙儿”居然演起了无助可怜的小蝌蚪,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村小的孩子们想着他诙谐幽默的讲解,居然也能自然而然地复述这篇富有童趣的童话课文了。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他会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来到校园外的田野边,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文中所描绘的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的特点,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理解瞬间变得鲜活起来。

“彭老师还会数学!”数学课堂上,他更是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他利用村里常见的事物作为教具,用农家种的蔬菜来讲解加减法,用村里盖房子的例子来讲几何图形,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让原本觉得数学枯燥的孩子们燃起了浓厚的兴趣。

下午,彭恋楠化身为体育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拍篮球、打乒乓球、练习起跑……亦或是化身为画技高超的美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绘出五彩斑斓的世界;又或是化身为音乐老师,带着孩子们唱响一曲曲红色旋律……“彭老师怎么什么都会啊!”班上的孩子们总是这样感叹着。他用“十八般武艺”斩获了一群忠实粉丝。

以“无私奉献”护航“授业道路”

初到四坪村小任教时,只有一到四个年级,58名学生,4名教师和1名炊事员。在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彭恋楠努力争取,极力改善办学条件,维修漏雨的教学楼屋顶、加装学生洗澡的空气能热水器、安装危险地段的安全防护栏、为老师们争取捐赠的热水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争取助学捐款……到四坪村小的这几年,不管是彭老师还是彭校长,都早已成为技能娴熟、有求必应的许愿树“彭师傅”了,走线换灯、修水管、修电铃、修桌椅、修门窗……只要有“业务”,“彭师傅”都来者不拒。同事们纷纷调侃道:“彭师傅的百宝箱里文有笔墨纸砚,武有锤斧锯钳。”我们到来时,他手拿扳手就正是在修学校的水管。

开学之初,彭恋楠就和学校另外一名同事发给孩子们豌豆种,交给孩子们一个特别的任务——种豌豆,自己动手开垦荒地、浇水、施肥,最重要的是,观察豌豆成长过程中的变化。真有挑战性!孩子们蹲下身子,近距离凝视那嫩绿嫩绿的豌豆苗时,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小世界。看着豌豆苗从破土而出的那一点点嫩绿,逐渐舒展开叶片,一天天地拔高、变壮,他们能真切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力量。有的孩子还用石头替自己的豆苗宝宝修筑了“小围墙”呢。他们还常常自发地跟在老师身后“偷师学艺”,想要更好地照料这些豌豆苗。这种与自然生命的深度连接,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大有益处。

凭“一身情怀”走遍“山渠沟壑”

“彭老师,您下学期要调回永顺吗?”一名学生家长小心翼翼地凑到彭恋楠身旁问道。

“不,我还留在这里。”

“真是太好了,真希望您留下来,我的孩子下学期还能在您班上读书。”家长欣喜地说道。

孩子们读到中年级就全部要转到离这里有六、七公里的甘堰土家族乡中心完小就读,家长们都对彭恋楠十分不舍,这除了与彭恋楠教育教学的“十八般武艺”和随身携带的管理“百宝箱”密不可分之外,每学期雷打不动的家访更是让这个“年轻校长”成为了四坪村夜幕下一盏行走的“明灯”。

身处偏远山村、面对留守儿童,家访工作尤为重要。从2021年的58名学生的家访,到今年17名学生的家访,彭恋楠从未落下一个学期,从未落下一名学生。每学期伊始,他都会抽空到每一个孩子家中了解情况,关心孩子的学习成长,车能到的地方就骑车,车不能到的地方就步行,步行来回几小时的日子也常有,四坪村的沟沟壑壑没有谁会比他更清楚了。

记忆最深的是,彭恋楠在一次家访过程中了解到,他教的三年级班上有一个小男生,从小便父母离散,各自负气出走,只留下他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八、九年了,这男孩根本想不起父母亲的样子。看到别的孩子每日有父母的陪伴,或者逢年过节能与父母团聚,他显得格外自卑又落寞。

为了帮他打开心结、走出阴霾,彭恋楠想方设法,一次又一次地去到孩子家中,终于从孩子爷爷口中得知了孩子父亲的号码。彭恋楠如视珍宝一般在手机上输入这一串数字,第一次与孩子父亲取得联系,他开始尝试和孩子父亲说孩子的基本情况,并逐渐以身为同龄人的烦恼为切入点打开两人之间的“话匣子”,期间时不时发一些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和视频,同时经常表达出希望他能回家看看孩子的想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与孩子父亲取得联系过去半年后,这位父亲终于答应回家看看孩子了,彭恋楠那一晚高兴得捧着手机久久未能入眠。孩子见到爸爸的那一刻,目光中充满了陌生、犹豫、渴望,可最后还是义无反顾地冲向了爸爸的怀抱,激动得大哭了起来……那一刻,彭恋楠也情难自已,他背过身去,鼻头一酸,双眼噙泪。他清楚,父亲的到来填补了这个孩子记忆中的空白,“父母”这个概念也具象化了,这份“迟来的爱”将会点亮他的整个童年,伴随他有勇气、有决心、有力量地更好走下去。

“快,王伟铭,还有你,你们的车到了!”在和彭恋楠临近分别时,已是村小放学时间,入冬后的天黑得更早了,我们看到校门口还站着一群孩子向外张望着。

寂静的校园,彭校长和他的17个娃一天的生活悄然拉下帷幕。我们所见到的只是一天、只是当下,而这样的工作,彭恋楠重复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用爱、用坚守、用情怀,为山里娃的成长铺就了一条坚实的道路,他还将用无悔的青春和热血在这片湘土上续写他和孩子们的故事……

责编:彭静

一审:彭静

二审:刘芬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