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考古”了“考古学”

    2024-11-17 16:28:1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17日讯(记者 黄煌 通讯员 陈艺媛)近年来,“考古学”呈现出“考古热”的趋势,回到最初的起点,考古学是如何在中国孕育而生的?又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在这个过程中,由哪些人带领中国考古学走上了重建中国古史之旅与新学术之路?近日,《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站在百年前考古学“国家队”的角度,试图通过梳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1928—1949年在大陆期间所进行的考古活动,来呈现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现代考古学学术范式形成的诸多来源,考察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历时性发展,厘清中国现代考古学学术传统的来源及其形成的始末缘由。

1928—1949年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其中,历史语言研究所在这一时期的考古活动及成就不仅对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来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系统阐述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1949年以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为代表的重大考古活动,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不仅展现了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田野工作的流程与技术,还深入探讨这些活动背后的学术理念、组织策略、政治斗争以及与各方力量的博弈。

全书内容可概括为三大部分:一、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起源背景。介绍了20世纪初期西方考古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包括新材料的扩充、甲骨学研究的意义、科学思想与田野方法的引入,以及传统学者对考古学的认识和实践。二、史语所1928—1949年的重大考古活动。详尽地叙述了史语所以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为代表的田野工作,可分为探索期、发展期、鼎盛期、延续期。三、民国时期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基本特征与历史遗产。总结史语所考古的基本特征、科学考古学对学术与社会的影响等,尤其是史语所在当时国际和国内学术界产生的影响,及其对中国考古学未来发展方向的贡献。针对史语所在考古学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影响、局限,包括地层学、类型学等考古方法的探索和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考古成果重构中国古史,该书进行了客观讨论。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