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1-05 12:42:18
种田老汉凭记忆
记录一百多部花鼓戏剧本
□ 刘衍清
一位71岁、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凭他超强的记忆和对岳阳花鼓戏的挚爱,积数年之功记录了100多部花鼓戏唱腔唱词,计50多万字。他,就是岳阳县杨林街镇城山村种田老汉张永雄。
一天能插秧3亩8分田的“种田状元”
初见张永雄是在城山村的一丘山地上,年过七旬、中等偏矮但身板硬朗的张老汉正在地里种豌豆,只见他先把一粒粒豌豆种撒在挖好的坑里,然后用脚把覆盖在豌豆种上面的细土轻轻抹平。见我们前来采访,张老汉收工起身,背起锄头一边走一边唠起农活,什么季节种什么菜,下什么肥料,说得清清楚楚。提到种田的事,张老汉说的一句话让我们大吃一惊——还是大集体出工的年代,张老汉一天插过3亩8分田的秧!什么概念?那时一般人一天顶多插亩把田。
见我们有疑虑,张老汉道出诀窍。他说一般人插秧主要靠手臂运动,容易引起手臂酸痛,而他把力用在手腕上,运动量小于手臂,因此显得轻松些。那时插一亩田生产队计30个工分,而他插3亩8分田的秧,一天能挣100多个工分。张老汉还谈到他犁田耙田也有独到之处。他说一般人用牛犁田后田角犁不到,还要用锄头补一下火,而他驾牛犁到田角时,用力扶着犁耙调整弧度,边边角角都犁到了。
“你真是种田状元!”我们不觉脱口而出。“我那是什么插秧状元,演戏倒演过不少穿大红袍的状元。”张永雄老人放下锄头,用双手做一个整理衣冠的动作,然后走了一个“行三打五”的步子。
到了张老汉家里,我们开始采访这位“双料状元”曾经白天种田、晚上演戏的经过。
修铁山修出一个“花鼓戏演员”
张永雄1953年出生于岳阳县杨林街镇城山村一户种田世家,小学四年级辍学后在家务农,成年后村里经常有花鼓戏班演戏,他有时也跟着哼几句好玩。由于记忆好,台上演员的唱腔唱词刚落音他就烂熟于心,唱得一字不漏,而且有板有眼。
1977年年底,岳阳县铁山灌区工程正式动工,全县7个区、24个公社(后改乡)5万多劳动力参加施工,24岁的张永雄首先参加了大坝清基劳动,一直干到1979年进入大坝主体工程。在紧张的施工过程中,生性活泼的张永雄有时心血来潮便在大坝上唱几句花鼓戏取乐,惹得民工们一片喝彩声。一天张永雄正在利用歇趟的时间唱花鼓戏,引起正在大坝工地巡回宣传的公田区花鼓戏剧团团长高兵秋的注意,认为小伙子唱戏有基础,经协商抽调到公田区花鼓戏剧团学戏。
1979年至1982年是岳阳县群众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岳阳地方花鼓戏传承发展的春天。全县12个行政区,成立了公田、毛田、筻口、乌江、黄沙等10多个半脱产民间剧团,全部唱花鼓戏。
岳阳地方花鼓戏晚于巴陵戏,大约形成于清嘉庆初期,距今二百余年。由于花鼓戏融入了喜庆祭祀音乐、宗教音乐、民歌、山歌、田歌、湖歌等地方风俗小戏,加上所演剧目大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且语言风趣、动作滑稽,备受群众喜爱,以致形成风俗代代相传。
1952年,岳阳花鼓戏部分老艺人改变以往自由松散的乡村班社状况,自发组建了一个全脱产的花鼓戏剧团,次年经政府承认,正式定名岳阳花鼓戏剧团,花鼓戏与巴陵戏一道成为岳阳双枝并秀的地方传统戏。
20世纪80年代初,一度被禁锢的传统戏剧焕发了艺术的青春,除恢复建制的岳阳花鼓戏剧团以外,分布在广大农村的一批花鼓戏老艺人纷纷授徒传艺,组团演出。由高兵秋任团长的公田花鼓戏剧团即其一。进入公田剧团的张永雄拜工于生行的高兵秋为师,据张回忆,他最先学的是《修书下海》、《赵五娘》和《访友》三个剧目,演的是柳毅、蔡伯喈、梁山伯。
返乡种田仍深怀花鼓戏情结
仅仅在公田花鼓戏剧团当了几年演员,由于乡村行政体制的变化,剧团解散,张永雄脱下戏装回到村里重新拿起了锄头。但花鼓戏已在民间深深扎根,老百姓需要他们,岳阳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也少不了他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个自由组合的民间演出团体应运而生。据张永雄老人介绍,这些花鼓戏民间演出团体除个别以外大都没有正式团名,也没有团长和正式的演出场地,纯粹自由组合,谁有演出业务,临时组织。如果是邻近乡镇,演员都是白天在家种田,晚上登台唱戏。
张永雄有时也应邀出远门演出,远的到了湖北省的通城、崇阳。那时交通不便,有次张永雄是骑单车去通城结伴演花鼓戏的,从杨林、公田经大塅、黄岸骑到月田再往北转弯到通城,路上要骑4个多小时。
由于组合班子演员角色不齐全,要求每人身兼多个行当。张永雄学的是生行,由于演出需要,他还能够演小生、老生,还能演旦角、青衣、花脸、丑旦等,难度较大的“吊毛”“抢背”“跌子”等动作常赢得满场喝彩。
张永雄唱花鼓戏并不完全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而是他从小生成的花鼓戏情结。无论是在田间作业,还是出门走亲访友,只要有人喜欢听花鼓戏,他清清嗓子不需伴奏张口就唱。有次,他在乡间班车上兴趣一来就扯开喉咙唱起来,乘客还当成是收音机播放的花鼓戏。
为了传承花鼓戏,他让自己的女儿、女婿学花鼓戏,现在成了杨林、公田一带民间花鼓戏剧团的当红台柱。
凭记忆记录100多部花鼓戏剧本
随着党和政府对地方戏剧种的高度重视,巴陵戏和岳阳花鼓戏先后由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作为一名与岳阳花鼓戏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花鼓”,张永雄认为自己也应该为花鼓戏的传承作出应有的贡献。他曾经为自己的嫡传弟子袁岳兵成为岳阳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而深感欣慰,但是他更想为整理一套岳阳花鼓戏剧本唱词原始资料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岳阳花鼓戏源远流长,但剧本唱词少有文字记录,主要靠代代演员口口相传。岳阳县文化部门已为岳阳传统花鼓戏剧目唱腔唱词的搜集整理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随着一批老艺人相继去世,百密恐有一疏,而各个版本也不尽相同。
可喜的是张永雄老人记忆力特别惊人,从小过目不忘,加上他戏路宽,各个行当各个角色都能演都能唱,因此都能根据剧情一一用文字记录下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张永雄就完全凭自己的记忆,把每个花鼓戏剧本的每句唱词都记录下来,到目前止,已记录了岳阳花鼓戏的传统戏本100多部,其中有全本也有节本,也有的是移植剧目。
更难能可贵的是除正戏外,张永雄还记录了不少小戏、耍戏,这些小戏耍戏诙谐有趣,热闹欢快,特受观众喜欢。早在80年代中期,国家一级作曲家、研究岳阳花鼓戏的权威学者陈赐明先生就曾多次上门为张永雄录制小戏耍戏唱腔。
在张永雄家里,我们看到他记录的花鼓戏唱段全是写在大小不一的学生练习本和杂纸上,密密麻麻整整写了100多本,装在一个塑料袋里。面对这些全是手工抄写的一大堆“唱本”,我们为之震撼,这些本子该耗费了张永雄老人多少心血?
是什么精神支撑这位种田老汉不拿国家一分钱却默默完成了这项鲜有人知的文化工程?简单地用他对岳阳花鼓戏的挚爱来概括显然不够。应该是土生土长的地方传统文化已深深植入一位普通农民的骨髓,扎根在深厚的泥土中,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民间代代相传的一个缩影。
责编:王相辉
一审:周磊
二审:徐典波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