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焊切割声下的书写者——汝城县“农民艺人”朱满春的故事

    2024-10-31 11:18:46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赵倩倩 通讯员 邓生祥

新旧城区结合部的汝城县濂溪小区步行街,铝合金店传来刺耳的电焊切割声,书法爱好者朱满春的养心堂书法篆刻工作室却令人眼前一亮。

“无论是噪杂的环境,还是清苦的生活,以及不被理解的各种境遇,都不能动摇我对书法的执着热爱。”朱满春坚守书法天地已经15年,是省级书法家协会会员,多幅作品入选入展中省市各级各类书法篆刻展。

勤学苦练,矢志逐梦

1973年,朱满春出生于汝城县马桥镇廊木村,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当地村民称他不像个男孩像“绣女”。

随后,他跟随父亲来到小垣钨矿子弟学校上小学,期间临摹的一幅画评上学校美术展三等奖,这更助燃他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朱满春初中毕业后就步入社会。他先是在县城一家广告店当学徒,随后流转在广东各地,期间曾有老板感动于他的热忱,腾出宿舍供他写字练画。多年来,朱满春一直选择在与书法关联紧密的广告业务工就业,坚持一边做事、一边练字习画。

“没人教,我就经常通宵达旦看书、看视频、看教材,同时还参观各种作品展览,装裱也是先观察别人怎么做,再依葫芦画瓢学。”朱满春说。这些年,他多次拿着自己心血之作,登门拜访当地书画家,得到了不少悉心指点。

耐得清寒,守护梦想

冒着吱吱作响的电焊声,走进养心堂书法篆刻工作室,朱满春正心无旁骛蘸墨挥毫落笔。“我对嘈杂声早习以为常,再大声都干扰不到我了。”朱满春有些无奈。

2009年,朱满春回到家乡走访观测,发现书法篆刻店正在悄然兴起,于是产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爱人袁双爱为此感到为难:“小县城里,艺术发展空间不大,根本赚不到钱。而孩子日渐长大,家庭开支也会增多,光靠我一人根本承受不了。”这些年,袁双爱边带孩子边开饭店,困难艰辛不言而喻。但最终,她还是妥协,“他认准的事,谁都没法改变。”

说干就干。朱满春扎根下来,他白天开门经营,通过为客户提供书写和雕刻实木牌匾等服务获得盈利,满足店面租金和基本生活开支,赢得了爱人默许。一有时间,他就研习书法,有时候为创作一些耗时耗力的作品,白天也歇业。

受电脑打字普及、数字信息应用推广等影响,传统书法雕刻营生遭受严峻挑战,朱满春却始终没有改行的打算。有人讽刺:“一个大男人守着一个冷摊子,脑袋不是进水了就是不开窍”。朱满春始终不为所动,“相比许多同龄人,也许他们物资更富裕,但我所拥有的精神财富却远超他们,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节节攀高,翰墨生香

“看看,这些都是我的宝贝!看到它们,我所有的辛劳疲惫都为之一消。”朱满春指着身后墙壁欣慰说道。

这扇墙壁上,悬挂着的书法作品和各种荣誉。多年以来,朱满春创下“次次参展,回回入展”的奇迹。在众多入展作品中,他尤其对入选过湖南省第六届艺术节美术书法摄影精品展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印象深刻。“要在长1.65米、宽0.54米的纸张里,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地用楷体写下5000多字,绝非易事。”朱满春回忆,当时在创作的10多天里,他坚持每天闭门谢客,除开一日三餐外,从早上八点忙到晚上十点多。

朱满春的孜孜不倦赢得了业界的认可。汝城飞水寨风景区,刻在高耸岩石上的“飞水寨”及“南国天山大草原”等大字,以及县城太极亭上的《太极图说》碑文等,正是出自朱满春之手。

同时,慕名前来的客商和群众也逐渐增多,大家不仅观摩购买书法作品,还纷纷劝他开班收徒。最初,朱满春对此一一婉拒。不过后来,见到一些孩子发自内心酷爱书法,才以每期600元的低廉收费带起少量孩子。“几年来,我总共带了不到30个孩子,希望让他们学得更精良、更扎实,不辜负期望。”

今年初,他的书法作品选入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初评入围名单;10月,作为郴州市9件书法作品之一入展第八届湖南省艺术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喜讯连连,朱满春却波澜不惊,“我不想刻意去追求什么,因为那样会很累,我只想单纯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责编:赵倩倩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