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迷途少年照亮“回家路”,探索专门教育的“湖南模式”

杨斯涵   湖南日报   2024-10-29 10:30:22

《湖南日报》10月29日A05版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通讯员 杨启

谢谢您,老师,要不是您和学校的耐心付出,孩子很难迷途知返,还考上了这所中职学校。1026日,张洋已进中职学校就读近两个月了,可他的父母还会时不时打电话给班主任汇报情况。

其实,长沙市新城学校,这样的转变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曾经被大众视为问题少年,在这里经历了深刻的蜕变,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这是长沙市唯一一所公办、针对有不良行为学生和严重不良行为及因年龄原因不予刑事处罚和检察机关决定相对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转化和矫治的专门学校“有温度有力量有美感的专门教育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2001年,学校择新址重建2004正式恢复招生201911月,学校由长沙市司法局整体转隶至长沙市教育局20222月,学校接收有严重不良行为和实施了刑法规定的行为、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的未成年人,正式开启了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矫治新篇章。

如今,学校涵盖普通区、严管区、法治教育中心的一校两区一中心办学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近年来,该校累计教育转化不良行为学生4000人,严重不良行为学生300人。

矫正措施:“五个维度”助力叛逆少年重拾自信

伴随着第一缕秋阳的温柔照耀,长沙市长沙县东七路78号,长沙市新城学校的校园内,一阵阵洪亮而富有节奏的口号声在空气中回荡。百余名朝气蓬勃的学生,在老师的悉心引领下绕着操场晨跑,充满了青春与活力。

湖南邵阳的李宁就是其中的一员。

李宁来自单亲家庭,不满一岁时,他便由爷爷奶奶照顾。作为一名退伍军人,爷爷习惯了用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这让他感到了极大的压力,于是用叛逆和任性来与爷爷对抗。“记得2023年入学时,李宁的‘调子’非常高。”班主任高可老师表示,不仅课堂上他的声调比老师高,下课时,还会与同学发生矛盾,导致同学关系紧张。

批评没用,表扬和鼓励也似乎收效甚微,如何才能触及他内心深处的需求与渴望?

于是,老师开始尝试更加细致入微的方法,“他的骨子里充满了好胜的因子,于是我尝试用各种方式激发他的胜负欲。”不到半年时间,李宁便回到了原本的学校,现在初三的他学习成绩中等,在校表现良好,还会经常向老师汇报自己的近况。

“受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孩子会叛逆。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激励他们建立自信,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在学校校长梁树柏看来,“专门教育”应该是一种“有温度、有力量、有美感的教育”。

据悉,学校将育人目标提取为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心理品质、学习能力、技能特长五个维度。每个维度下分五个二级指标,共25个二级考核指标,75个方面的内容或要求。比如:思想道德方面包括热爱祖国、三观端正、传承经典、敬长爱友和志愿服务,且在热爱祖国和志愿服务方面用数据量化;行为习惯方面包括自我反省、遵章守纪、举止文明、内务条例和社会交往,通过不断强化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心理品质方面包括心理认知、心理调适、情绪乐观、人际关系、珍爱生命,通过心理疗愈健全心理品质;学习能力方面包括动机、态度、习惯、方法和效果;技能特长方面包括兴趣特长、科技制作、劳动素养、技能培养和安全知识,各内容完全量化,具有较强可操作性。

“学生培养目标体系是一个动态、开发的系统,为达到合适的矫治效果,需要随着学生的需求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梁树柏说。

课程建设:50门校本课程,矫治与教育并重

“专门教育”,何以“专门”?

“应该是矫治与教育并重。”学校党总支书记瞿林坚定地回答。

为此,全校教职工齐心协力,各展所长,汇聚团队智慧,精心编纂了28本装帧雅致、内容充实的校本读物,并开设了50门校内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全面覆盖了传统的学科知识,还巧妙地将行为矫正、心理辅导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多个维度融入其中。

浇水、施肥、松土、捉虫、采摘……近日,长沙市新城学校“新城园中葵”迎来了丰收的日子,学生用辛勤劳动换来了第一次收获,不仅如此,老师还决定让孩子们把菜带回家。

“学校用劳动推动品质专门教育发展,将种植蔬菜作为一门劳动课程,以此丰富新城校园生活,提高教育转化矫治效果。”瞿林说,这些课程均是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的,不仅弥补他们在学业和行为上的短板,还能帮助他们掌握实用的职业技能,并树立起正确的生活观念。

记者了解到,2024年,学校开始开设西厨(烘焙)专业职业技能课,完善西厨教室的建设,培训了一批西厨(烘焙)专业职业技能教师,为学生开展西厨(烘焙)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在长沙市教育局职成处牵线搭桥下,学校还和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该企业将在学校开设职业技能培训课,符合条件的学生安排在该企业就业。

当然,专门学校的课程体系不仅要强调行为矫正和社会实践。

同时,学校在完善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学情,因材施教,一生一策,深化专教课程改革,初步形成“低难度、小坡度、慢进度”的文化课程建设;同时,开设武术、中华响扇等特色校本教程,积极构建学科美、人文美、生活美、艺术美、创造美的“五美”专教课程体系;并针对学生的特殊性,聚焦法律热点,构建课程齐备、特色鲜明的“橘生五彩,法有五常”法治教育体系,打造智能化法治教育场景,逐渐形成“思政+法治+心理”协同教育体系,采取心理教师+成长导师共同辅导、一人一档的方式,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通过这些针对性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建立正确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帮助更多学生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瞿林表示。

协同育人:“五心教师”“六维”联动让孩子更“阳光”

为了发挥主体作用,学校教职工不仅努力打造“热心、爱心、细心、耐心、恒心”“5心”教育;还极力构建家校社公检法六维联动育人机制……

为了推进家校协同共育作用,学校组建家委会,开展家长学校主题讲座和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渗透家庭教育方法与技能,形成专门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专题系列,推行全员大家访活动,实现家校共频;同时,强化公检法的警示作用,深化与公检法三方的联系,学校警务室11名民辅警24小时驻守;市检察院合作共育,在校设置专门教育矫治工作站,市检察院定期来校开展专题讲座,以案说法;法院德法共融,市中级人民法院多次到校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法庭,落实各方管理、预警和震慑职能,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形成对法律敬畏之心。

此外,学校还立足社会教育关爱共建,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对学校关注度日趋加大,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爱心团体与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共建活动,定期开展法治宣讲、爱心捐赠等活动,为转化矫治提供社会能量。通过多方联动育人,充分调动家校社公检法六方力量,提升教育矫治成效。

不过,在梁树柏看来,专门教育、专门学校,不仅要让迷路的孩子重回阳光下、重新找到自我价值、回归主流社会,还要从源头上减少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发生。

201911月,学校法治教育研学中心开始运营,这是湖南首家公益青少年法治研学基地。2020年,该中心获批长沙市示范性法治研学基地。中心对内进行法治帮教,提供法治教学与咨询;对外承接法治研学,示范辐射公益普法

至今,中心目前已免费接待全市学生研学实践活动400场次,送法入校15次,服务全市近465所学校学生6万余人次。这些活动对于开展全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

“普法工作不仅积极‘引进来’,更主动迈出步伐‘走出去’,未来,我们会深入多所普通学校,营造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为普通学校的未成年人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法治‘保护网’,护航其健康成长。”梁树柏说。

(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责编:杨斯涵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