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 2024-10-18 10:59:12
以前一点小事都爱和我分享,现在回家就关上门刻意躲着我;
小时候那么听话懂事,现在动不动就顶嘴,处处对着干;
更可怕的是,孩子开始对性蠢蠢欲动,生怕他干出伤害自己的事……
这是不是正像你家的孩子?答案是肯定的。
家长朋友们,如果要问,养孩子,哪一关最难过?那么答案一定是青春期。
虽然青春期的孩子,在经济和生活上还需要父母照顾,但在精神上已经开始脱离父母的掌控了。这种突如其来的失控感就好像隐藏的定时炸弹,不知道哪天会爆发,也因此让父母操碎了心。
好多父母都头疼,本来乖巧懂事的孩子,为什么一到青春期就性情大变,行事鲁莽,相处稍有不慎,家里就会变成硝烟弥漫的战场。这也导致很多父母不敢管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管孩子。
A 似乎所有教育手段到了青春期都失效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说:“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犹豫不决和矛盾情绪的过渡阶段,是风雷激荡的人生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生理上开始成熟,进入了身体的第二发育期,男孩子变声了,女孩子身材窈窕了,身高蹭蹭长起来了。他们的身高和视线,都和成年人差不多了。这种身体变化,会让他们认为“我是成年人了”,但是社会、老师、家长,有多少人会把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当成年人,给予成年人的尊重?生理成熟、心理成熟、社会认可的成熟,三者之间出现了巨大差距,这种差距导致矛盾爆发式增长,一触即发。
电视剧《大考》里,就有这样一段剧情:儿子吴家俊喜欢动漫和二次元,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参加艺考,进入动画学院。可妈妈董碧华坚决不同意,特意辞职在家盯着儿子学习,甚至拆了儿子房间的门锁,只为随时监督他。有一回,董碧华在陪儿子学习时睡着了,儿子就偷偷地画起自己的参赛作品,不料被醒来的她抓个正着。她大发雷霆,即使儿子百般恳求,仍然毫不犹豫地毁了这幅花费儿子数月心血的参赛作品。面对被毁的画作,儿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这段剧情多么眼熟,不正是生活中许多家长和孩子之间不断发生的场景吗?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走上“正路”,父母们绞尽脑汁。然而,让亲子关系走向冰点的导火索,正是这些父母们自以为的“我是为了你好”。
这种不对等的交流只会出现这样两个结果:父母埋怨孩子不听管教,孩子厌烦父母管得太多。就像两个同极相对的磁铁,若是没有人退让,只会同极相斥、两败俱伤。
B 闭嘴是标配,唠叨和指责是青春期的毒药
教育心理学专家李玫瑾谈到青春期抚养时曾说: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闭上。高高在上的说教、一味的指责、无穷无尽的唠叨,是青春期孩子最反抗的事情。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也曾给青春期的家长建议:孩子处于青春期,家长要多做饭,少说话,这两点能做到,亲子关系就会改善。
知乎上有个网友曾经分享过自己的经历,他说上初中的时候突然迷上了网游,班里的好哥们隔三岔五就约着去网吧包宿,成绩因此一落千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他妈妈遇到这种情况,除了打就是骂,意图用父母的权威来压制他。但他当时是最叛逆的时候,最反感的就是父母的这种淫威教育。所以他的态度就是大不了就是打一顿,还能怎么样?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妈妈不再跟他硬碰硬了,只是做好饭,然后叫他吃饭。饭桌上也不再唠叨他的学习,只是问他饭菜合不合口味,最近有没有什么想吃的菜。时间长了,他反而有点不适应了,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对父母的态度。数年之后,他询问母亲,当时为什么不揍他,换路数了?他妈妈说,当时就是觉得,打你骂你也没有用,一副破罐破摔的样,越打你越叛逆,我也就是想开了,成绩下降也就算了,只要没学坏就行。没想到,母亲当时的“想开”,居然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因此,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请减少唠叨和指责,闭嘴是标配。
C 陪伴是高配,青春期的孩子比想象中更需要父母
我们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觉得“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不是很需要父母了”。事实上,青春期的孩子看似剑拔弩张,什么都要自己做主,但这正是他们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刻。就像《解码青春期》一书中写的: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灵的突变就像一场剧烈的风暴。每一个看上去叛逆、难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强有力的支持。
著名作家麦家曾经在《朗读者》中提到,初二的时候,有一天儿子突然之间关上了门。他的门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外,从来没打开。他也不允许其他人进到他的房间,不然他会离家出走。
面对叛逆的儿子,麦家没有放弃,而是一直陪伴他,尝试走进他的内心。做饭时,他会邀请儿子分工合作,一起完成一桌佳肴;吃饭时,主动给儿子夹菜;散步时,轻叩儿子的房门,希望他一起去;爬山时,帮儿子准备好登山鞋,儿子爬得吃力时,伸出手拉儿子一把。
虽然还是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但麦家知道,父子的关系正在逐渐缓解,儿子的叛逆情绪慢慢地降温,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成长从来都不容易,迷茫、焦虑和痛苦往往是常态。在这个时候,作为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陪伴、关注和支持,让孩子的心灵有依托的港湾和后盾,坚韧地守护着孩子脆弱而自由的心灵。
D 共情和理解是顶配,赢得孩子,比赢了孩子更重要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父母能够看见并理解自己。就像《共情力》的作者乔拉·米卡利说的:“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无法相互寻求支持、鼓励、温存和爱。”
电影《垫底辣妹》中,女孩沙耶加的妈妈就是一个擅长共情的家长。当女儿付出了努力,成绩依然没有起色而崩溃大哭时,她没有像普通父母那样,说一些“你应该再努力一点”之类的大道理,而是温柔地说:“如果觉得太累了,放弃也没有关系,你已经很努力了呀。”
当女儿不肯交出一起抽烟的朋友名单时,她也没有说教,而是坚定地和女儿站在一边:“这孩子不想背叛朋友,真是好孩子,我深感自豪。”正因为有妈妈的理解和支持做后盾,原本贪玩、叛逆的沙耶加才能逐渐走上正轨。最终,如愿考取了日本顶级学府。
青春期孩子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困惑精心包装后,去试探父母。孩子看似漫不经心的话语背后,一定有他的焦虑。比如,孩子跟你抱怨总考试,背后焦虑可能是:我怕我自己考不好?考不好会不会被骂?父母爱的是好成绩还是我?比如,孩子跟你说同学打架,背后的焦虑可能是:我要是遭遇打架该怎么办?我被打了妈妈会是什么反应?能不能告诉你?想要赢得青春期孩子,你就要学会听懂这些话外之音,去接纳他的问题、去回应他的需求、去看见他的脆弱。
孩子的青春期,总会有结束的一天。但孩子和父母的亲密关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走向。父母接纳孩子的情绪,给予尊重和理解,亲子关系走向和谐;父母采取错误的方式,动辄打骂、控制,亲子关系走向疏离。孩子的青春期,需要父母在场,更需要父母不断学习,引导孩子成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华玛
责编:张丽
一审:郭芝桃
二审:陈艳阳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