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学是一门什么学问?冯骥才《非遗学原理》告诉你

    2024-09-25 17:06:5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25日讯(记者 黄煌)近日,冯骥才的重磅理论作品《非遗学原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不仅是冯骥才二十多年非遗保护思考与实践的结晶,更是中国非遗学科建设的开山之作。

《非遗学原理》系统梳理了非遗学的起源、立场、使命与特征等,阐述了非遗学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世界的非遗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冯骥才被称为“中国非遗保护第一人”,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领域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和贡献。《非遗学原理》这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元理论作品,是冯骥才二十多年非遗保护思考与实践的凝练之作,旨在为非遗相关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推动非遗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民俗学注重民俗事象的过去,非遗学注重非遗活生生的现在……非遗学是为了非遗生命的存续以及文化命脉的延续。”在《非遗学原理》一书中,冯骥才论述了非遗学不同于民俗学、民艺学等相关学科的独立性,阐释了它不依附于其他学科,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的必然和必要性。他认为,非遗学本质是一门从田野到田野的学问,其研究对象是活态的、动态的民间文化,其性质和内涵是跨学科的。

在《非遗学原理》中,冯骥才系统地梳理非遗学科的缘起、使命、立场、特征、核心内容与内在逻辑,竖立起非遗学的框架,阐述非遗学的独立性、学术本质,从元理论层面勾勒出非遗学独特的学科样貌,并为这一新学科的研究、实践方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原则。此外,冯骥才还结合自身二十余年非遗实践与思考,阐释非遗的地域代表性、美学价值等关键命题,对非遗的视觉调查记录方法、非遗博物馆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思索与论述,同时也对非遗学的学术空白、人才培养等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研究论述。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