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三维提升的基本原则思考

  科教新报   2024-09-15 10:55:51

丁玲莲花学校  祝军

摘要:“双减”政策的推行,意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与校外培训负担,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学校课后服务作为这一政策的关键实施路径,对满足学生多样需求、提升教育质量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研讨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三维提升的基本原则,对促进课后服务的高品质发展,具有显著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以学生为中心是首要原则,要关注学生需求,通过问卷、座谈会等收集意见,为服务内容设计提供依据;尊重学生差异,提供分层分类服务;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多元化发展同样关键,服务内容应涵盖多领域,不仅有学科辅导,还有丰富的兴趣小组等;服务形式应多样,集体、小组、个别辅导结合;师资来源也要多元化,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协同合作不可或缺,学校内部各部门需加强沟通协作,共同推进;要建立良好家校沟通机制,鼓励家长参与监督评价,形成合力;还应积极与社区和社会组织合作,拓展服务空间和渠道。

质量保障至关重要,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服务各方面规定;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完善评价机制,全面评估及时改进。可持续发展是长远追求,要合理配置资源,避免浪费;不断创新模式和方法,适应时代和学生需求变化;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提升整体服务质量。总之,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三维提升是系统工程,遵循上述原则,才能达成育人目标,为学生创造良好环境,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推动课后服务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双减;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基本原则

一、引言

“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校课后服务作为“双减”政策的重要实施途径,对于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三维提升的基本原则,对于推动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一)关注学生需求

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是提供个性化课后服务的基础。学校应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广泛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内容提供依据。

(二)尊重学生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课后服务应充分尊重这些差异,提供分层、分类的服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三)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鼓励学生在课后服务中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多元化发展原则

(一)服务内容多元化

除了学科辅导,还应提供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涵盖艺术、体育、科技、劳动等多个领域,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二)服务形式多元化

采用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选择,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三)师资来源多元化

整合校内教师、校外专家、志愿者等多方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为课后服务提供专业支持。

四、协同合作原则

(一)学校内部协同

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如教学部门、德育部门、后勤部门等,共同推进课后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家校协同

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让家长了解课后服务的内容和目标,鼓励家长参与课后服务的监督和评价,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三)校社协同

积极与社区、社会组织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课后服务的空间和渠道,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和社会体验。

五、质量保障原则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的课后服务管理制度,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师资配备、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规定,确保课后服务的规范化和有序化。

(二)加强师资培训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相关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为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提供保障。

(三)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对服务内容、服务效果、学生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六、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资源合理配置

优化课后服务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确保课后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发展模式

不断探索创新课后服务的模式和方法,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服务内容和形式。

(三)经验总结与推广

及时总结课后服务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在学校内部和区域范围内进行推广,推动课后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

七、结论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三维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化发展、协同合作、质量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后服务的育人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在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创新,推动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迈向更高的水平。

责编:刘芬

一审:刘芬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