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接力,棒!丨“泥人刘”父子:让陶瓷走进生活、延续千年炉火

赖泳源 李梓潇 卢小伟   新湖南客户端   2024-09-13 17:59:35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当代与未来的“根”与“魂”。湖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非遗在这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配套活动之一的第三届湖南非遗博览会即将开幕之际,华声在线推出《非遗接力,棒!》专栏,带领读者走进非遗传承人家庭,倾听他们手口相传的故事,目睹手艺代际之间的演变,感悟守护传承非遗的心路,进一步形成共鸣、达成共识、增进共行,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非遗,让非遗传下去、深扎根、结硕果。

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赖泳源 李梓潇 卢小伟

“野趣系列,陆续上新。”9月10日,“90后”手艺人刘嘉豪更新朋友圈。画面中,一只青色蝴蝶“落”在陶瓷杯肚上,栩栩如生。杯底垫着一张彩笺,上书:人归万里外,意在一杯中。莫虑前途远,开帆逐便风。

短短二十字,仿佛一则寓意:一对父子与非遗的故事里,有忧虑,更有风帆。

“北有天津泥人张,南有望城泥人刘”。“泥人刘”,说的就是刘嘉豪的曾祖父、工艺美术大师刘子振。刘家是陶艺世家,刘嘉豪祖父刘四泽、父亲刘坤庭都以陶瓷为生,到刘嘉豪这里,已是“泥人刘”第四代传人。父子二人,又分别是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省级非遗传承人。一门四代,一脉相承,让铜官陶瓷历久弥新。

起点:从耳濡目染到心有所爱

(刘嘉豪在制作陶瓷制品。受访者供图)

人生万事,往往能在童年找到源头。

在窑厂土堆玩耍,在红砖烟囱上攀爬,在江面打陶片水漂……和父亲一样,刘嘉豪的童年与陶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喜欢看父亲捏各种作品,还拿动画片里的角色,央求父亲捏“同款”。耳濡目染下,陶瓷与童年记忆合二为一。

后来,与陶瓷的关系变得模糊而复杂。对父亲来说,陶瓷关乎生计和出路。在儿子这里,则发现了陶瓷之外的世界。

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营铜官窑陶瓷厂倒闭关门,工人各谋出路。刘坤庭前往广东一家陶瓷企业打工,承接海外订单。产品的广受欢迎让他重新思考这份手艺的价值,不甘心浪费祖传技艺。2003年,他回到古镇,开办艺术陶瓷厂,先后培养40多名学徒,探索从传统瓷器向多样化的装饰瓷器转变,成为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父亲归来,让刘嘉豪欣喜满怀。他学习美术,给父亲当帮手。有一次创作岳阳楼壁画,父亲让他参与构图,把线稿画在陶坯上,手把手一笔一笔教,日复一日,成了自己的入行老师。

十几岁的年纪,面对世界的“诱惑”往往有很多选择。刘嘉豪喜欢钢琴、体育、甚至B-BOX(说唱),但陶瓷依然是心中所爱,“陶瓷可以‘无所不能’,承载任何天马行空的想法”。

过尽千帆的父亲与成长中的儿子,站在传承非遗技艺这同一条人生轨迹上。

“窑变”:炉火渐旺的铜官柴烧

(刘嘉豪和父亲刘坤庭。受访者供图)

刘嘉豪读大学时,有一次到景德镇观摩柴烧“窑变”,这种与泥塑、与工艺化陶瓷迥然不同的美让他着迷。他向记者解释,柴烧器一般不上釉,而是经火、灰、土、窑的天然融合,形成光泽温润、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散发着质朴、古拙的美。

然而,这种工艺主要靠口口相传,没有文字传世,要想学会并非易事。2014年,刘嘉豪读大二。为了学到这种技艺,他前往各地窑口参观,拜师学艺。“我拎着酒和宵夜,跑到窑厂陪师傅烧窑。”刘嘉豪回忆道,烧窑一般都要两天一晚,他就陪师傅两天一晚。满满诚意换来敬佩与信任,窑厂师傅把技术和盘托出。

为了做好柴烧,刘嘉豪花5万多元建起仿古柴窑,这是当时省内唯一的柴窑。起初,父亲刘坤庭并不理解,电烧、气烧相对好控制又节省成本,远比柴烧更经济、更高效。

学会和学好之间,是一条实践的“桥梁”。如何掌握这个“土方子”,成为摆在刘嘉豪面前的一道坎。一次烧制成本好几万,单单“学费”就花了好几十万。看着儿子执拗的劲儿,刘坤庭心软了,邀请老友帮忙,还告诉儿子,如果柴烧很容易,也轮不到自家做,鼓励儿子勇于超越自己。

经历多次实践,刘嘉豪的柴烧技法越来越熟练。2015年,他注册“铜官柴烧”商标,自建省内唯一现代无烟柴窑。通过柴烧技法的创新,铜官窑从烧制日用陶瓷器具升级到生产工艺美术品,逐渐迈向高端消费市场。

“出圈”:从传统技艺到生活方式

(“泥人刘”的“福禄”系列产品。受访者供图)

如果非遗只是一项技艺,千年窑火能延烧多久?

时代扑面而来,父亲又遥遥老去,刘嘉豪不得不更快速地思考陶瓷的未来。他发现,唐代铜官窑彩瓷上既有“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东方浪漫,也有胡人乐舞的异域风情。这表明,当时的长沙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地方,正因如此,铜官窑火才会传承千年经久不息。

“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不单是一项技艺,更应该代表长沙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精神。”这或许就是窑火延续的答案。

如今,刘嘉豪把更多精力用在打造“泥人刘”IP品牌上。他从礼品和文创两个角度入手:礼品方面,推出组合生活方式系列,比如喝茶器具、商务礼品等等,延展生活各个方面;文创方面,与博物馆、新消费品牌等联名,推出茶具、冰箱贴等文创产品,让陶艺文化走进生活,带上更多情感色彩和个性表达。

“这两年,我开始做更多尝试。”刘嘉豪告诉记者,他与企业家有了更多交流,学习管理与销售;与院校合作,把3D打印、数字建模等技术创新融入陶瓷工艺中。

儿子的“出圈”让刘坤庭既欣慰又担心。“年轻人喜欢享受生活,这种改变比较契合年轻人的需求。”同时,他又坚持认为传统技艺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和保障,无论往哪个方向去,都要练好扎实功底,才能游刃有余。

“我们的征途才刚刚开始。”刘嘉豪则更有信心,也充满期待——不久的将来大家来长沙旅游,除了品尝一下臭豆腐、喝上一杯茶颜悦色,也会捎上一件长沙窑铜官陶瓷,然后发个朋友圈——“我算是真正来过了长沙”。

责编:周培

一审:赖泳源

二审:王一辰

三审:蒋玉青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