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德育教育

  科教新报   2024-08-15 10:29:34

戴虹波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在当今社会快速变迁与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敬业乐群的职业品质,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其德育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更应深刻融入工匠精神,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工匠精神融入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严谨、专注、创新、精益求精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也是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工匠精神纳入德育目标体系。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工匠精神培育课程,分学科、分专业、分模块设置教学内容,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中融合工匠精神所代表的崇高理想、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和职业态度,将培养学生的耐心、专注力责任感、创新精神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学校发展评估体系,科学设置工匠精神培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比重。

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敬畏心。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极致热爱与不懈追求,不仅是职业技能的精湛展现,更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的综合体现。工匠精神的起点,在于对职业的深刻敬畏。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自己所从事领域的价值与意义,了解每一项技能背后的历史沉淀与文化传承。通过学习行业先驱的事迹与贡献,激发其内心的崇敬之情,从而将职业视为一项神圣的使命,而非简单的谋生手段。这种敬畏心将促使学生以更加虔诚和严谨的态度投入到技能学习中,终身保持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对技艺传承的使命坚守,对创新创造的持续探索以及对社会责任的勇于担当。

深化工匠精神与课程建设的融合。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岗位技能的培养,充分认识到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对专业的学习要贯穿专业的知识、专业的素养和专业的精神。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严格遵守专业标准规则,精益求精地完成教学与学习任务。从学生入校起,通过开学典礼、入学教育、升旗仪式等活动的开展,到每门课程的学习和考核,都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匠心意识、工匠精神贯穿到学习的各个环节。

开展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劳动教育。全面推进和落实劳动教育,坚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依托实习实训平台,引导学生学技能、长本领,实现在乐趣中学懂弄通、在竞赛中锻炼提升、在创新中成长成熟。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课程实施优先、知行合一主导的劳动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和综合育人功能,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

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组织专题讲座,邀请行业内的工匠大师、技术能手、知名专家分享他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实践经验;在图书馆、教室、宣传栏等公共场所张贴工匠精神培育海报,工匠精神教育文件;在学校电视台、广播站、网站、微信公众号传播工匠精神人物事迹、身边感动人物事迹,切实将工匠精神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无缝衔接。重视校友前辈对后辈的影响作用,定期在校内开展校友座谈会、联谊会,讲述各专业领域成功校友的奋斗故事,以同宗同源的师哥师姐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情怀,激励更多青年学子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作者系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交通学院党总支书记)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