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8-10 14:34:23
牛巧慧
又是一年七夕时。苍穹之上,银河如练,横亘天际,牛郎织女的千古佳话,在晚风轻拂中悠然铺陈。这是一个关于等待与重逢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美食与记忆的篇章。经过历代更迭,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有了乞智、乞富、乞子、乞寿、乞巧、斗巧、应巧、验巧等具有文化深意的活动,并伴随出现了各种节日文化美食,而且入选了不同级别的非遗名录。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不妨跟随味蕾的指引,走进一段段古老而又温馨的记忆,探寻那些承载着岁月故事的传统美食。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笑厌儿”“乞巧果子”,历史悠久。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宋孟元老撰的《东京梦华录·七夕》:“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厌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甲胄者,谓之'果食将军’。”清时,苏州民间食巧果已盛行,清代蔡云在《吴觎》中写道:“几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翎。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靳双星。”
巧果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辅以白糖、精盐等。虽说巧果主要用料为油、面、糖、蜜,但款式极多,用料上有白面做的,米面做的;做法上有炉烤的、油炸的;形式上有圆饼形的、梭子形的。以麦面做的叫面巧,以糯米粉做的又名粉巧。巧果的创制源于古代的“乞巧”活动。七夕之夜,人间的“巧女”们要制成形状各异的“巧果”供奉天上的织女,其中有模拟织女与牛郎相会时脸上泛起微涡的“笑儿”巧果,有模拟织女织布梭的梭形巧果等。这些巧果供奉于庭院的几案之上,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人间巧女的杰作,并乞求织女传授女红的天工之巧,表现了人们对勤劳、聪慧美德的崇尚。形态各异的巧果,不仅显示了女子的灵巧,也平添了人们的食趣。今天在农历的七夕节送恋人巧果,也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之一。所以,七夕巧果也逐渐成为爱情的象征。
“巧芽芽,生得怪。瓮瓮生,盖子盖。七月七,取出来。姐姐妹妹照影来。”这里的“巧芽芽”指的就是豆芽,它是乞巧的工具,也是制作“巧芽面”的原料之一。旧时习俗,“七夕前十日,以水浸绿豆或豌豆,日一二回易水,芽渐至五六寸许,其苗能自立,则至小盆中,至乞巧可长尺许,谓之‘生花盆儿’,亦可以为俎”。巧芽面的做法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坐锅热油,加入肉丁、葱花、姜粒、酱油等爆炒,再将豆芽炒熟,再放入面条翻炒,就是一盘香喷喷的炒面。想要吃得清淡点的,也可以先将面条煮熟,再煮一锅豆芽汤,用豆芽汤焖面即可。
如果还有没吃完的豆芽,还可以效仿古人乞巧。如《郧县志》载,“至是夕,妇女幼稚焚香于庭,献天孙以乞巧。用瓷碗盛水,取芽投之,复于月光下照之,影如彩针、花瓣,或似鱼龙游戏,谓之'得巧’”。能吃又能玩,豆芽是当之无愧的七夕代表食物。
在东南沿海等地,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而供奉的瓜果一般也有讲究,人们或将瓜果雕成奇珍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瓜果雕花,名曰’花瓜’”,枸橼木瓜,经巧手雕琢,蜂蜜腌制,胭脂点染,色彩斑斓,不仅赏心悦目,更显女子心灵手巧。
巧果轻咬,酥香满口,是女子灵巧指尖的诗意,亦是对勤劳与智慧的颂歌。豆芽生芽,绿意盎然,不仅是盘中佳肴,更是心间对未来的期许。瓜果雕花,色彩斑斓,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的追求,尽在不言中。七夕,就这样以食为媒,将古老传说与人间烟火紧密相连,将热腾腾的生活盼头摆上餐桌,流传千年。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