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教师|张海燕:擦亮学生发现美的眼睛

  科教新报   2024-08-08 10:04:28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讯(通讯员 刘纪新)张海燕是新邵八中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师,她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美术提出的“深度学习”的目标,思考着如何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用美唤醒美,有效培养学生立足当下,发现美,创造美。

为了擦亮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张老师总是以最常见的景物去启迪学生。面对大街上的路人,她引导学生透过忙乱和无序,感受平凡生活的美好从容;面对干枯的荷塘,她引导学生透过毫无生机、杂乱不堪的枯叶,感悟到静谧、沧桑的禅意美。一棵树,她让学生领会其春天的蓬勃,秋天的静美;一泓水,她让学生想象它奔腾的姿态,静止的娴雅。身边的花花草草,猫猫狗狗,不仅是出现在张老师画卷里的美的使者,更是启迪学生发现身边真实美景的道具。同学们觉得,上张老师的课,就好像走进了美的万花筒,真是美不胜收,流连忘返。

张海燕认为,教师只有把美育植根于生活情境之中,借助学生的审美体验,才能突出对知识的审美化理解,解构美育课堂中核心“大概念”的生成逻辑。

教学《走进意象艺术》一课时,张海燕就对此进行了很好的实践。该课涉及的意象艺术的三个特征——虚拟性、想象性、情感性,是三个美育大概念。张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审美生活经验重新回溯这三个大概念的建构过程,实现学生在生活审美情境中自由联想与想象。课程导入时,她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特别高兴或特别难过的事情?当时是怎么表达释放情绪的?请同学们情景再现表演一下。

第一个举手的是个喜欢打篮球的同学,他说他最近最激动的时刻是校运会篮球赛时投进了一个关键的三分球,他当时兴奋得和队友一起拉手在球场上欢呼呐喊,他拉着同桌又叫又跳的模样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并纷纷举手来表演。每组派代表表演后,她又问:通过刚才的情景再现,大家发现表达情绪最简单直接的方式里都有什么动作?学生答:大叫,呐喊!在肯定了他们的回答后,她展示蒙克的作品《呐喊》,并让学生们分组自主学习《呐喊》后讨论:有人说意象艺术比具象艺术更真实,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有的学生以《蒙娜丽莎》《父亲》等作品为例,从画面的空间、体积、质感等方面说明具象艺术更具有视觉的真实性,眼见为实,所以具象艺术更具真实性。而有的学生却认为《呐喊》这幅画,扭曲的骷髅式的人物、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恐惧,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让读者感同身受。他们的结论是意象艺术所展现的这种心理上的真实比具象艺术的视觉真实更具真实性。

就这样,意象艺术的三个特征就根植在学生脑海了。

张老师在讲到意象艺术的代表人物凡·高的作品时,把他与“凡·高奶奶”常秀峰的作品进行比较。她先给学生讲了“凡·高奶奶”的故事。怀着对世界心无旁骛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念,常秀峰把记忆中的美好一一用画笔描绘“喜欢,就去做了”。通过对这位更接地气的“凡·高奶奶”的了解,学生不仅很好地理解了意象艺术的三大特点,也更加认同艺术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皆有景,只待我们去用心发现。在后来的课堂随练中学生也随心所欲地画出了自己最想去的地方。这堂课也被评为湖南省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省级优课。

美育植根于生活情境之中,不仅体现在张老师的欣赏型课堂上,在实践课堂上也同样如此。

为了更好地达到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美术提出的深度学习的目标、更好地营造校园艺术氛围,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日夜陪伴自己的母校,深入地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张老师策划了“大美八中,爱我母校”校园画展。为了鼓励学生,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张老师首先展示了自己的一些校园速写和两幅对景创作——《清风》和《岁月悠悠》,前者入选了2022年全国第二届“时代中国”全国画展,2023年在深圳福田美术馆展出后又被选作全国巡展;后者入选第三届全国“湖南·中国画双年展”,2023年6月在湖南美术馆展出。她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如何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景象进行深入观察、体悟,如何用速写的形式记录,如何进行最后的再创作。

有了这个铺垫,学生在对张老师无比膜拜的同时,也对校园居然有这样的美景感到神奇。之后,张老师又展示了一些随手拍摄的校园小景,让学生猜猜这是学校的哪个位置,在学生们议论纷纷、恍然大悟时,她又展示出一些绘画大师们创作的同题材作品,拓宽学生的创意思维,丰富他们的创作语言。

张老师进一步提问:“老师拍的照片比实景会让你觉得更好看?”学生讨论后认为拍照考虑了取景和构图,有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张老师顺势总结了一些构图和取景的方法。面对自己熟悉的场景,孩子们自主参与度很高,体会也特别深刻,甚至有不少同学能提出不一样的构图想法。

通过这堂课的铺垫,“发现校园之美”的对景写生及后面的创作课都进行得很顺利。学生们视角独特,题材丰富、表现大胆细腻,创作出了大量激动人心的好作品,作品展示时,好多学生都带着自己的好友、同学来到自己的画前,讲述着画里的故事。

就这样,张海燕老师的美术课,就像撒下了爱与美的酵母,让学生爱校园、爱生活的情感不断发酵,“发现美的眼睛”被不断擦亮。

责编:董以良

一审:董以良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