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改革故事汇④湘潭22个基层医疗机构来了“第一书记”丨湖南日报要闻版头条

  湖南日报   2024-08-08 07:20:12

原载《湖南日报》8月8日3版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嘹亮号角。要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

近年来,我省基层改革风生水起,创造不少经典案例。正是这些无处不在的基层改革创新,有力推动了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即日起,湖南日报全媒体推出“基层改革故事汇”专栏,反映改革开放给三湘大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展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万千气象,激发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敬请关注。

湘潭市推动卫生健康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22个基层医疗机构来了“第一书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婷

通讯员 胡孟婷

【改革主题】

为推动卫生健康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2023年5月,湘潭从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中遴选22名党员骨干医师,担任基层医疗机构党组织第一书记。这22人中,17人被派往乡镇卫生院,5人被派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时间为两年。该创新举措推出以来,成效明显,先后5次在全国作典型经验介绍。

【改革故事】

雨湖区姜畲镇中心卫生院,这里离湘潭市区15公里。

8月7日7时许,卫生院中医专家门诊已有多位村民等候看病。8时不到,当湘潭市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医师、姜畲镇中心卫生院第一书记雷超奇到诊室时,候诊区已经坐满患者

谁能想到,以前由于医疗业务水平不高,群众对“家门口”的医疗服务缺乏信任,姜畲镇中心卫生院门可罗雀。群众就是看小病,也要前往15公里外的市区。如今,随着第一书记到来,乡镇卫生院热闹起来,门诊量大幅提升。

2023年5月,湘潭向22个基层医疗机构派驻第一书记

派出一名专家,培训一批人才,服务一方百姓

岳塘区书院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是一家只能简单开展针灸和理疗的基层医疗机构。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第一书记韩昌隆来了以后,将超声引导下靶点注射治疗技术带来了。

“这种技术在超声引导下,将穿刺针精准穿刺至目标靶点,然后注射药物,不仅能让患者的症状迅速缓解,安全性也更高。”韩昌隆说,在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他们已成功治疗过几百例。

87岁的李平腰痛10余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来到书院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详细评估后,韩昌隆为他开展了超声引导下靶点注射治疗。两次治疗并配合腰围固定,老人腰痛症状缓解。如今,韩昌隆又将知识传授给其他医务人员,希望把专业技术留下来。

“派出一名专家,培训一批人才,服务一方百姓,这正是向基层医疗机构派驻第一书记的初衷。”湘潭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艾伟宏说。

“造血”,成为第一书记扎根基层最重要的任务。

雷超奇与姜畲镇中心卫生院中医医师伍晓洁结成师徒,帮助她快速成长。“我以前不敢开方,不善辨证施治,在师傅耐心教导下,现在很快上手。”伍晓洁告诉记者,由于开的药方效果好,患者口口相传,她还拥有不少“粉丝”。

湘潭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杨梨,被派到岳塘区五里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第一书记。她积极开展胸腔穿刺、一次性支气管镜使用等多个诊疗项目。“最近住了一位气管切开患者,护理起来要注意的事项很多,过去我们是没有信心收治的。”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张爱良说,得益于第一书记培训,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悉心照护。

艾伟宏介绍,第一书记派出医院对派驻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医疗业务一体化、同质化管理,双方一起开展疑难病例讨论,一道进行业务查房等,进一步增强基层“造血”功能。

一年多来,22位第一书记累计在基层指导开展新诊疗技术98项,帮助开设名中医工作室15个,建成基层旗舰中医馆15个。技术的提升,带来患者回流。今年1至6月,22个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人次同比增长24.97%,医疗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46%。

建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馆

第一书记也是家庭签约医生,慢病管理更有成效

“遇到这样的好医生,是我的福气!”记者采访时,雨湖区楠竹山镇年过八旬的成元丰老人,对湘潭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楠竹山镇卫生院第一书记曾屹赞不绝口。

今年2月,成元丰意外摔倒,导致骨折。在曾屹协调下,老人走“绿色通道”,仅40分钟就被送到湘潭市中医医院。出院后,作为家庭签约医生团队的一员,曾屹对老人开展入户随访,仔细检查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指导康复。

既是基层医疗机构第一书记,又是家庭签约医生团队的一员,这是22位被派驻者共同的身份。据介绍,每支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包含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医疗专家等,为百姓提供一体化、连续性健康服务,第一书记主要充当医疗专家的角色。截至7月底,湘潭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近80%。

湘潭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中路铺镇中心卫生院第一书记蔡智,指导组建由医务人员和村干部组成的17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队,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和慢病管理,采取“包村到户”方式,“一对一”上门入户,为村民提供综合、连续、动态的全链条服务管理,让老百姓人人都有自己的“健康顾问”。

慢阻肺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杨梨在辖区开展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将确诊患者纳入公共卫生慢病管理。湘潭市中心医院拿出专项经费,对慢阻肺病患者的预防、诊疗、康复等给予资金支持。

高血压、糖尿病(简称“两病”)作为两种重要慢性病,也是第一书记的关注重点。艾伟宏告诉记者,如今,22家派驻第一书记的基层医疗机构,全部设置“两病”门诊,建立“县治、乡管、村访”防治结合模式,实现“两病”患者筛查、签约、治疗等全流程管理,让目标人群晚发病、不发大病,减少并发症风险。

第一书记助力,湘潭全民健康之路更加稳健。在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考核中,该市2022年、2023年均斩获第一名。

第一书记带领团队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手术

优先提拔使用,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

8月上旬,记者走进韶山市银田镇卫生院门诊大厅,墙上悬挂的“韶山市人民医院派驻专家”公示牌格外打眼。卫生院负责人说,现在,除了第一书记张凯外,每周至少还有3名拥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医生坐诊。

“银田镇离韶山市区较远,留守老人和儿童多,他们到城里看病很不方便。”张凯告诉记者,只要卫生院有需要支援的项目,经过协调,韶山市人民医院都会尽力满足。

因工作业绩突出,张凯已被任命为韶山市杨林乡卫生院院长。

为激发第一书记工作积极性,湘潭4部门联合印发的工作方案明确,不仅要落实住宿、伙食、交通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还要确保其待遇不低于原所在科室副主任待遇。同等条件下,第一书记优先提拔使用、评先评优,以鲜明导向凝聚干事创业强大力量。

此次被提拔的张凯,说起银田镇卫生院的变化,满是自豪。在他担任第一书记以前,银田镇卫生院已连续7年亏损。“经过卫生院同事和我共同努力,以及韶山市人民医院帮扶,银田镇卫生院诊疗能力明显提升,仅一年便扭亏为盈。”张凯说。

为支持第一书记更好地开展工作,湘潭向每个派驻点投入100万元。如何用好百万元资金?翻阅第一书记项目任务清单,记者注意到,建设健康管理中心、打造胸痛救治单位和创伤救治单位、提升信息化能力等13项任务,是22位派驻者这两年工作的主要内容。他们定期报送工作进度、报告资金使用明细,每季度接受项目绩效评价。

“通过督查发现,各项工作均按计划有序推进。”湘潭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唐文静说,通过定标准、定任务、定制度,第一书记按章履职,在向群众问需、问计、问效中,全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湘潭市卫健委召开座谈会,总结第一书记阶段性成果

【改革评说】

“小切口”改革,补齐基层医疗 服务 短板

湘潭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 唐文静

少检查、少跑路、少花钱,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然而,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党支部作用不强、医疗业务水平不高、基层服务能力不优等原因,群众对“家门口”的医疗服务不够信任,其作用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作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湘潭以“小切口”改革为抓手,打通堵点,补齐短板。通过向基层医疗机构派驻第一书记,以党建引领全市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22位第一书记不负众望,他们在基层发挥所长,把业务学习、岗位练兵、能力比武作为支部党建活动重要内容,实现党建与业务有机融合。他们还协助原有支部班子充分发挥医院党支部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从各方面强化医院内控管理。系列举措的实施,让党支部作用强了,群众满意度高了,基层医疗机构“人气”旺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目标正逐步实现。

第一书记促发展,不能“昙花一现”,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两年服务时间到期后,湘潭计划继续向基层医疗机构派驻第一书记,2025年实现67家建制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同时,建立健全第一书记“派得出、留得住、上得来”的工作机制,让第一书记扎根基层,当好百姓健康“守门人”。

责编:彭婷

一审:蒋睿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