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潮头丨致敬新时代基层警察——小说集《月光紧追不舍》创作谈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8-05 07:57:23

编者按 

7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揭晓。25部获奖作品中,湖南土家族作家少一的《月光紧追不舍》获中短篇小说奖,苗族作家张雪云的《“海牛”号》获报告文学奖。本届评奖,也是近二十年来湖南少数民族作家在骏马奖评奖中获得的最佳成绩,展示了湖南文学的高质量发展成就。自1981年设立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以来,湖南共有19位作家的32部(篇)作品获奖。

《月光紧追不舍》是一部致敬新时代基层警察的精彩故事集,收录少一近年来创作发表的15部优秀短篇小说。少一长期从事基层公安宣传工作,日常收集了很多珍贵一手资料,有丰富的在场经验。他的故事中少有“大案要案”,而是将平凡而琐碎的故事写得新颖好看,将新时代基层警察写得可敬可亲。

《“海牛”号》是为“国之重器”立传、为“时代楷模”立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讲述大国重器“海牛”号科研团队攻坚克难,不断攀登科技高峰,实现技术超越的科研经历和心路历程,以及背后的动人故事,展现以首席科学家万步炎为代表的“海牛”号科研团队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奋斗精神。

《湘江副刊》特邀两位获奖作家撰文,讲述自己的文学创作。

文|少一

《月光紧追不舍》是我的第三部小说集,2023年底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我近几年创作发表的15部短篇小说,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和《长江文艺·好小说》等选刊转载,成书时几经打磨修改,代表了我文学创作13年的最好水平。

近些年,我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有一个定位:紧紧围绕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的宏大主题,将主人公的活动场域锚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武陵山区,记录鲜亮真实的警民生活,书写新时代基层警察忠于职守、服务人民的感人故事,从而照见这片土地上的良善、信义与坚守。

毋庸赘言,从社会关注度来说,警察是一个被高度聚焦的群体。他们代表国家形象,牵引着人们殷殷的目光。然而,在普遍认知里,警察这一职业被蒙上了一层耀眼的光环,人们看到的是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对他们职业生活中遭遇的无奈、困惑和尴尬无法透视,对他们内心深处的焦虑、痛苦和挣扎无以感同身受。

作为警营中人,我有责任和义务触摸他们的灵魂深处,歌吟他们的生命万象,把生活中警察的庸常遭际和真实状貌告诉给读者——警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平凡人,他们就是你身边的朋友,就是你的兄弟姐妹。要说有所不同,无非是现在案发少了,需要警察服务的项目多了;法律要求严了,警察的职业素养必须更高了;老百姓法律意识强了,警察的执法行为应该更规范了。另外,作为一名警营作家,我从事公安宣传工作数十年,对基层警察的工作与生活日常有着真切的体验、正确的理解和客观的把握,有切实的在场经验和近水楼台的资源优势。我以为从与社会接触的广度和深度来说,从探究人性心理的复杂性来说,公安工作是一扇很好的观察窗口和一座宝贵的文学富矿。所以,我把笔墨投向身边的战友,深情地赞美和讴歌他们,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文学王国,为公安文学的繁荣发展尽一份心力。长期以来,我执念于此,无怨无悔。

在书中,我塑造了各类不同警种的人物群像。他们有因扎根山区派出所染上寒湿病的所长谈何易,有因为接到报警不得不独自驾车冒险“破案”的年轻民警小关,有被森林公安临时聘用的治安巡山员“花脸”,有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替战友挡子弹的“强局长”,有退休后仍奔走于山路协助民警调解村民矛盾纠纷的老伯,有只身当街抓捕抢夺嫌疑人的内勤女警那珍,有为抓铺盗窃嫌疑人而不幸牺牲的“疤”所长,有在情与理和情与法的矛盾纠结中守住正义、艰难抉择的文职警察吴远届,有费尽心机处理边界纠纷的驻村民警李宓,有在失主不报案的情况下仍坚持抓获嫌疑人并挽回损失的网警“蓝捉影”……没有气势恢宏的大场景,没有故事情节的大起伏,也没有人物命运的大悲喜,我用这些基层警察的众生相和平凡英雄工作史,为读者了解人民警察这一特殊群体拓展了新视域,从而展示出新时代人民警察“维护公平正义、守护一方平安”的崇高品质和奉献精神。

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与创新。文学不能给历史留下空白,作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缺位。在写作中,我尽量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基层,除了写出人间的烟火气息,还给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在两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风能发电引发了边民的利益纷争,驻村民警怎么稳妥处理这一棘手难题?我驱车数日跨省采访,写成了《偷风》。随着刑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警察不仅成为一个新兴警种,他们侦查破案的技术手段更是鬼斧神工。然而,涉及技术的秘密不敢触碰,怎么用文学的形式呈现网警的神勇,考验着写作者的心智。我采访、请教、思考,写出了《网友蓝捉影》。类似这样的写作,让我的文本散发出与时代息息相通的本色馨香。

我是一名土家族作家,出生在湘鄂交界的小山村,和家乡的土地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民血脉相连,情感相通。我的骨子里植入了土家族人勤劳勇敢、善良淳朴的种族基因,从而为我的文学创作增添了地域风情和民族底色,对边地少数民族生活的呈现也成为我写作中绕不开的话题。在我国新时期多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我既是亲历者,更是受益者。我深深体会到,文运与国运共进退、同兴衰;文学创作与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心相连、气相通。写作时,我把兴奋点和关注点没有放在那些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表象上,不刻意描绘那些所谓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不搞那种资料照搬式的民族知识堆砌和风俗介绍,而是把握主人公内在的、独特的精神气韵和贯穿于现实生活的民族传承,从而实现民族生活的表现与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机融合,使民族文化叙事、地方性叙事和警察叙事巧妙地融为一体。

我以此书献给所有默默无闻的、未曾留名的基层工作者。

责编:胡雪怡

一审:廖慧文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