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专家彭雪开谈“地名承载文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7-31 20:45:46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周凯清 宁红媛 曹利 胡莘笛

题记:彭雪开,有“当代徐霞客”之誉、原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工业大学教授。

问:老师好!又来打扰您了。今年4月11日,老师跟我们谈了“地名语言文化”这个话题。引起地名学术界业内人士、地名文化研究者、爱好者,以及社会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今天能否谈谈“地名承载文化”这个话题呢?

彭雪开: 可以。

问: 老师,前两次您谈了“地名实体文化”“地名语言文化”后,据我们理解,体现了“地名文化”研究的底色与逻辑框架。现在网刊上谈论“地名承载文化”比较多。但什么是“地名承载文化”,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吗?您怎么看?

彭雪开:在我看来,至少目前还难以定义。因为当下还没有学者出版专著,发表一定数量的专文,至于上升到“地名承载文化”这个学理层面,我本人以前也没有太多思考与梳理。

问:老师研究地名成果颇丰,对“地名承载文化”应该有自已的看法吧?

彭雪开:有一些思考,不一定对。因为“地名承载文化”,是基于地理实体文化、地名语言文化、地名乡村文化等内质的综合体,是个多维视角、层级分明、繁复错杂的地名历史文化现象

问:能说说吗?

彭雪开:我认为“地名承载文化”,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承载”。从语言学角度看,“承”有接受、承受之义。《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愿安承教。”贾谊《吊屈原赋》:“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陆羽《茶经•二之具》中“承”即为承载之意。“载”,有装载、盛放之义。《左传•昭公二十年》:“公载宝以出。”《孟子•滕文公下》:“出疆必载质。”(质通贽)《诗经•大雅•旱麓》:“清酒既载。”皆释为此义。现代语词的“承载”,就是承受某种东西(物体)的意思。

其次,要搞清楚“地名承载”,它到底承载着什么?当下在一些地名专著、地名文章、地名志中,都认可“地名承载”要承载“地名历史文化”,这当然没错,但不完善,它还要承载其他一些东西。

问:老师,它到底承载什么样的地名文化呢?

彭雪开:地名承载文化,我认为要从以下4个方面去加以理解去探索。

其一,首先,它承载了自然地理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内质特征。我们常说的“山、水、田、路、湖、草、沙”等等自然地理现象,在地名学中是类别分明的各具特征的具体地理实体(有自然地理属性的具体实物)。就“山文”地名来说,它不仅包括高原、山地、山系、山脉、山岭、山峰,也包括盆地、谷地、平原、塬垅、丘陵、台地、岗地、阶地等等几十种类别。每个类别中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至于“水、田、路、湖、草、沙”等,也都呈现各种复杂具体的情况。我们知道任何地名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地名的具体属性,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内,是单个唯一的且有准确的定位。这样我们才会找到回乡的路。这体现了地名的类别属性与个体属性的统一。

“山文”“水文”地名,与“山、水、田、路、湖、草、沙”等自然地理,有基质性联系。然而,二者在学科上不是一回事,人们常常将二者搞混,造成“地名承载文化”理论上实践上的不规范乏科学,这是地名研究者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其二,它承载了人文地理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内质特征。在地名学中,那些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交往、信仰、精神等需要所赋予的生活属性;为满足国家或民族经济、政治、军事、国防、外交等需要所赋予的社会属性;为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等需要所赋予的各类景观需要所赋予的审美属性,都是它承载的主要内容。

然而,这种“地名承载文化”,必有一定的地名实体空间,有一定边界线。如五岳之一的湖南“衡山”这个地名,它只承载衡山地名由来、地名历史沿革、演变,地名“音、形、义、类、位”要素的规范、含义、定位,以及与同类山系中有突出特征的物体、事物等。地理学上山体研究与地名学上山名研究,有内质上的联系但有本质上区别。王际桐《实用地名学》中所言:“地名要素的‘地’和地理学中的‘地’,内涵是不同的……”这是十分中肯的意见,不可忽视。

其三,它承载了地名历史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内质特征。就地名涵盖的主要内容来说,它包含了历史渊源(史源)、文物古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籍、历史场景,也包含了历代时空中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经贸活动、政治活动、对外交往、社会生活、民生福祉社会历史文化等内容。然而,以上这些地名学研究主要内容的内涵,与历史学研究主要内容的内涵,有本质区别。前者的研究,只关注与历史地名中的文物古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籍、历史场景、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经贸活动、政治活动、对外交往、社会生活、民生福祉中的有突出特色、特征的综合性研究。而后者是单独成系统的专题研究。如抗战时期卢沟桥”,作为地名学上“卢沟桥”,它关注卢沟桥地名的由来、地名历史沿革演变、地名“音、形、义、类、位”要素的规范、含义、定位,以及抗战时期“卢沟桥事变”的作用、意义等。作为历史学上“卢沟桥”,它只关注“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的史实的客观陈述,如事件发生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性质、影响、作用、意义等。前者是地名历史文化的综合性研究,后者是地域历史文化的专题研究,二者研究的内容不同、叙述方式有别。

其四,它承载了乡村精神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内质特征。中国有一万多年农耕文化史,五千多年农耕文明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包括儒、佛、道思想体系中精华,以及延绵不绝的优秀乡土文化;尤其是乡土文化中包含民间传统习俗、传统工艺、传统文艺、传统竞技、传统礼仪、传统食俗等优秀乡土文化的内质。在中央部署“乡村振兴”的系列活动中,传统乡村社会面临着向现代乡村社会转型,但优秀乡土文化,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社会学乡土文化研究,它可以根据所处地域内的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地进行专题研究;作为地名学上优秀乡土文化的研究,它只关注与地名文化相关内质特征的综合性研究

问: 老师,能否介绍一下“地名承载文化”研究的状况。

彭雪开: 这方面的专著没有看到。专论、专文,仅在《中国知网》(不包括其它未入网的公开出版学术期刊)上,查到相关资料仅8篇。2006年11月5日,乔新生在《决策》杂志上发表《地名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市格》一文,这可能是目前见到的最早专论“地名承载”内容的文章。之后有郭晓琳(2009)黄炜(2009)孙冬虎(2011)白晓霞(2012)李亚娣,包慧,胡一楠(2012)赵荣(2023)陈优君(2023)等,都发表了这方面的论文或文章。在一些地名专著中偶尔有所涉及。

问: 这表明“地名承载文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吗?

彭雪开: 这反映了“地名承载文化”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然而,实际情况比较乐观。自从国家开展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活动(2014.07.01-2018.06.30)以来,在民政部统一部署下,各省、市、县、区民政部门,组织在地专家、学者编纂了地名“典、志、图、册”,尤其是“地名二普”成果转化活动中,出版、发表了一大批地名学术专著、学术论文。其中绝大部分涉及到“地名承载文化”的内容。以上这些地名研究成果,无疑为下一步“地名承载文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可惜的是,由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以上各省、市地名研究的成果,良莠不齐,不规范欠科学是其通病。如各地都编纂了不少地名故事、地名传说专著。由于缺乏“地名承载文化”的理论指导,大多是地域历史文化的翻版,这就稀释了地名研究的学术价值。这是地名历史文化研究,今后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

问:老师,今后怎样进行“地名承载文化”理论研究,您有什么看法吗?

彭雪开:这是个大题目,不好回答,但谈谈自己不成熟想法还是可以的。我认为今后“地名承载文化”的理论研究,目前要特别关注两点:

其一,要系统梳理“地名二普”转化的成果,要鉴别哪些是可以坚持、提升、传承的,哪些是可以摒弃、改正、完善的。要在全国范围内取长补短、综合平衡,依托各级民政主管部门、区划地名学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门研究。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滞后,会影响今后全国地名普查的质量,尤其是地名普查成果转化的质量!不可不察!

其二,“地名承载文化”的理论研究。一是要从自然地理实体内质特征的原质点视角,去进行研究。二是要从人文地理实体内质特征的原质点视角,去进行研究。三是要从地名历史文化内质特征的原质点视角,去进行研究。其四,要从乡村精神文化内质特征的原质点视角,去进行研究。

“地名承载文化”的理论研究,应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去进行。各种学术逻辑框架、学术研究路径,都可以对这一理论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求同存异,最后形成学术界多数认可的理论体系,这才是正途。

责编:杨子情

一审:杨子情

二审:张建平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