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科学的教育观成为全社会共识

    2024-07-12 12:26:34

当前过度的教育焦虑正在蔓延,已成为影响国人幸福的重大民生问题。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对孩子进行过度的比较,不停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增加学习负担,还会导致教育行为过于情绪化和偏激等,导致过度焦虑是教育功利主义在作祟。如何走出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陷阱,让教育回归初心,回归教育应有的功能、价值和规律?从根本上讲,还是需要推动科学的教育观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科学的教育观形成共识的必要性

功利主义的教育观与科学教育观是两类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教育领域出现的内卷、鸡娃、焦虑、青少年抑郁检出率持续升高等问题多是功利主义教育观的产物。很多人谈论教育问题时,习惯把教育焦虑归因于教育资源不均衡、普职比等问题,却忽略了科学教育观普及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推行的系列政策,都在着力缓解家长的焦虑。如严格推行招生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小升初微机派位、大力推行中考指标到校政策,实施县中办学质量提升计划、多校划片、教师轮岗、集团化办学、县管校聘等举措,逐步建立中职-高职高专一职业本科一专硕专博等完备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但即使这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似乎也难追赶教育焦虑蔓延的速度,原因就是科学的教育观不能深入人心。幸福比成功更重要”“不以牺牲身心健康为代价加重学业负担”“素质比分数更重要”“抢跑将扼杀孩子的兴趣和智慧”“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不是淘汰,而是促进每个人的成长等科学的教育理念已经是被理论和实践证明过的教育常识,但却并未在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教育参与主体中形成共识,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必然导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条块分割,不仅使教育改革不彻底,出现低效甚至负效果,还会使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盛行,在剧场效应加持下没有最后的赢家。只有在思想认识上有所突破,让科学教育观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才能在行动上突围,才能让净化教育生态成为全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我国面临着关键领域内创新能力的巨大挑战,现阶段基础教育最为大家诟病的便是学生负担过重,严重扼杀了学生发展的兴趣、创新探究的天性,从而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创新能力。我国中学生参加国际数理化等奥林匹克竞赛获金牌的比例非常高,但我国在世界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上却很难有这样高的占比,其背后还是功利教育观与科学教育观的博弈,依然需要加强科学教育观的宣传普及。

二、当前功利化教育观念流行的原因

我们每个人的教育观念都是在所处的环境中通过学习、观察、体验、思考而形成的,这常常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今的教育参与者,如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培训机构、鸡娃父母、自媒体、在校学生等都会有自己的教育观念,同时他们也是自己观念的传播者,会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观点、提出建议、传达信息,压倒性的流行观念就容易形成共识,当前相当一部分人在助推教育功利化观念的传播,放大教育焦虑,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功利主义的教育共识。

()自媒体精准、密集推送贩卖焦虑的信息多,科学的育人观念宣传引导相对少、效果不佳。许多机构为了牟利,利用各类自媒体,大肆违规宣传,无所不用其极,传播不能输在起跑线”“升学秘籍”“提分宝典”“名师点拨等虚假信息,以关爱之名行恐吓营销之实,各种各样的育儿公众号、视频号看得人眼花缭乱,也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如微信公众号渲染各种鸡娃故事、推文里隐含各种课程及辅导书籍团购链接;一些机构推出以往的优秀学员视频现身说法,通过培训顺利考到理想高中、大学……但人们往往忽略的是有大量家庭花钱培训并未达到理想的目标。先入为主的教育观念不断被强化,人们对教育的固有认知愈发根深蒂固。我们看到,以延长孩子学习时间、损害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的扭曲的教育观、成才观仍普遍存在,面对铺天盖地的煽动,家长往往很难独立思考、保持理性。

()研究教育问题时,蹭热点的多,系统全面、科学研究的相对少。长期以来,很多教育研究工作止于教育知识的生产,把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至于对它们所反映的对象——教育实践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则关心不够。如双减政策出台后,部分专家、学者、媒体人等通过一对一家教这个现象和调研数据分析,得出双减政策出台导致教育产生新的不公平的结论,类似减负越减负担越重的文章大量出现,让不少家长认为一对一家教是大势所趋,形成了与双减目标相反的社会效果。这些研究以偏概全,忽视了对双减后以下现象的研究和宣传,如教师回归校园主阵地能让所有孩子公平地在校内学好,课堂不教、留在补习班教的现象正在慢慢杜绝,密切家校联系凸显更高的育人效果和价值,学考一致得到有效引导,一对一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思想、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补课难补出优秀人才,教育原本的样子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教育的公共认知被破坏,科学育人的舆论氛围也未形成。

()五唯为导向的教育实践、宣传引导多,坚持科学育人理念导向的实践、经验总结及宣传相对少。现阶段,不少家长、教师评价中小学生习惯用分数贴标签,而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表现,眼里只有尖子生以及升学率的后果就是人为地从分数上把学校和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不少区县把北清率作为重要指标,大量的资金都用于高考成绩奖励,造成过重的财政负担。而学校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质高、体质监测结果优、全体学生学业成绩增值水平高等方面的教育管理经验及宣传,关注的人则相对较少。

()教育的新模式、新理论多,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育人理念相对少。现在教育模式越来越多了,几分钟的短视频就能宣传一种教育理念,这些模式的创立者试图让人们相信,他们的模式是灵丹妙药,能包治百病。一些家长也热衷于新模式、新理论,认为孩子成绩不好是学校及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好,由此内心产生焦虑情绪。而诸多实践证明,真正能称得上是教育理论、理念的变革通常是罕见的,能包治教育百病的就是放弃包治百病的教育模式,真正承认学生的差异,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好奇的天性、求知欲和创造力。这还表现在研究教育改革中实际问题的人相对较少,如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印发后,进行了很多理论探讨,提出了很多协同模式。而现实是很多班主任都忙于各种非教学事务,开展家访的时间都无法保障,在协同育人实践过程中的保障措施是什么?如何给教师减负?减少进校园的非教学事务如何成为相关部门共识?如何让家、校、社有交流互动的时间和空间?诸如此类的问题关注和研究相对少。当前,还有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如何向防未病转变、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机制如何完善、新形势下中小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综合高中如何建设等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应该说,我们研究教育问题应胸怀国之大者,更多回应教育实践需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让研究真正服务教育改革创新。

三、科学的教育观念如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社会上流行追求教育GDP”,正在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生态等造成危害。在治理上,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依法依规治教;另一方面要转变教育观念、形成共识。现阶段,国家和地方已出台系列促进教育资源均衡、规范办学行为等方面的制度政策,而在共识未形成的背景下,政策执行效果往往会打折扣。教育要发展,理念要先行。那么,究竟该如何推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育人共识呢?

一是广泛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营造理性看教育、科学办教育的氛围。19785月《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成为实现党和国家历史性转折的思想先导。什么是好的教育?全社会也需要一场教育科学的启蒙!同样,也需要发起一场全国性的教育思想大讨论,要采取引导、启发、自愿参与的形式,鼓励社会多元参与,开展开放式、互动式讨论活动,大讨论要让每个教育参与者都从切身实践中自觉、深刻地展开思考: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的童年应不应该有更多快乐。教育思想的转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绝不是单靠行政命令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认真学习、研究教育理论,调查研究社会各种因素对教育的影响;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各抒己见,互相争论,真理总是能越辩越明。我国有1800多万名专任教师,有近100万名校长,如果我们的教师、校长都能够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坚定信念、保持定力,就将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教育的生态就会得到很大的改进,过度的教育焦虑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二是加强教育问题系统研究,引领社会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教育问题。很多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双减政策出台后有不少质疑声,认为减负不可能实现。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从宏观上描绘蓝图,提出解决措施,明确未来工作方向。如何通过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强社会系统治理来推进中小学减负工作。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取得更为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只有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才能树立推动教育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为此,我们要加强对教育问题的系统研究,用正确的理念引导实践,避免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境地。当前,教育改革如何把握守正创新的关系,如何不让综合素质评价异化为应试评价,如何应对人工智能与科技伦理带来的挑战和影响等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系统研究和反思。

三是聚焦群众关注和热议的教育问题,通过专业的力量积极、精准地回应关切。教育研究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强化牵头指导作用,整合学校、教研机构、主流媒体等力量,可探索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专班机制,对当前热议的教育问题加强研究,多写老百姓看得懂的文章,多渠道发声引导,巩固壮大科学思想的舆论。一直以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教育问题,也引发了人民群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评论。很多观点值得肯定,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借鉴,但一些相对偏颇的言论往往能引领舆论的走向。如中高考制度的存在导致减负成为不可能”“教育改革导致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不均衡”“'双减'政策出台='一对一'兴起=教育不公平”“素质教育=多才多艺=砸钱”“抢跑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考不上'双一流'大学,孩子就找不到工作,没有出路等,每当这些偏颇的言论开始主导舆情时,就需要一些有针对性的重头言论出来澄清,通过科学的论证揭示真相。

四是创新教育政策的解读方式,让政策中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也在教育官网对政策背景、内容、意义等进行了解读。但在自媒体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长篇的政策文件及解读内容似乎对老百姓吸引力不够,如何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政策解读、宣传已做的工作和即将推动开展的工作、宣传教育政策背后的核心理念等值得进一步探索,如通过图文、视频、公开课、专家评论等方式进行宣传。同时,我们要加强主流媒体的专业力量,提高媒体人的教育素养,学习新媒体、自媒体的长处,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充分发挥对教育的积极作用。

五是挖掘、培育和宣传一批典型经验,引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教育三观。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是教育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思想总开关,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交融、相互作用。除了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我们还需要一批先进的典型经验来增强辐射引领作用,推动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长形成理性的成才观、全社会形成科学的人才观。比如,当下不少学校信奉时间决定论,压缩了音体美课程时间,试图通过延长主课教学时间增加教育效益。而一些学校坚持素质教育,不为高考却赢得高考的经验就体现了科学教育观念的专业价值。宣传这些案例时,再辅以一些专业的研究,如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显示,学生在运动之后上课听课反应更快、注意力更集中、效率更高,就有可能会让另一种新教育观深入人心,从而扭转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行为。另外,这两年中专生逆袭大学讲台”“00后小伙'刮腻子'刮成世界冠军向全社会传递出有才无类”“人人都有出彩机会的强烈信号,类似案例都需要挖掘、培育并宣传。

六是对违规办学行为、自媒体虚假宣传等现象进行严肃查处,遏制并清理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现在,不少家长对加重学生负担、损害身心健康的行为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也加入了举报违规补课的行列,这是一个好现象,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对违规办学行为加大查处力度。若把教育焦虑当作社会传染病来看,传染病防控的方法主要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种。我们首先要下大力气控制好传染源头,各地网信、市场监管、教育等部门应加强联动,持续不断开展线上巡查监管,对打着名校父母旗号制造教育焦虑的行为,对编造虚假信息、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完善不规范办学行为问题线索督办、情况通报、追责问责等制度,督促各地认真做好规范办学行为线索的调查、核实、整改、反馈等工作。建立健全常态化巡查机制,对违规办学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特别是对不少学校教育抢跑等问题(初一年级就把初三的课程都学完了)、阴阳课表、违规补课等要加大查处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调度各地规范办学线索办理情况并组织随查随访,及时通报结果,并视情节给予行政处理,依规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总之,推动科学教育观成为全社会共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四个层面共同发力,越是在教育综合改革深化过程中,越是需要凝聚共识和力量。只要更多公众能慢慢觉醒起来,用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来治理教育污染,就能逐步克服教育中的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

来源:《人民教育》2024年第10

作者:张杰(湖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

责编:蒋诗雨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