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4-07-10 19:33:34
刘建林
特色产业,作为县域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擎,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衡南,作为“鱼米之乡”“大城衡阳美丽的后花园”。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出了一条适合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1、资源禀赋。衡南县是全国百强产粮大县,拥有丰富的粮食资源,年产稻谷稳定在6亿公斤以上。该县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钨、铜、锰、铁、铀、铝金、萤石、重晶石、盐、煤等20余种。其中,萤石以储量大、品位高驰名中外,重晶石含硫酸钡高达94.8%以上,这些矿产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
衡南县境内河流众多,水源充沛,为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充足的水资源。该县还拥有岐山湖、金鸡水库等湖泊和水库,为当地生态环境增添美景,也为渔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衡南县拥有岐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众多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为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
衡南县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该县于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置县,悠久的历史沉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给衡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衡南人杰地灵一一催生了洛夫、海岩、马灯、谢晋、八指头陀等文化名人。县内古迹众多—一享有“楚南第一家”美誉的明代古建筑群王氏宗祠、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的车江炎帝神农祠、清代古民居宝盖楼、已有360多年历史的岐山仁瑞寺等至今保存完好。众多历史故事和传说给衡南增添神奇美丽的色彩——炎帝神农氏曾南巡途经车江石牛峰;徐霞客夜泊云集,留下“滩惊回雁天方一,月照杜鹃更已三”的千古名句和衡游日记。“诗圣”杜甫曾避雨云市河口村、题诗于碑亭。
衡南还有一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衡南渔鼓、江口七巧龙、泉湖二月八、冠市红豆干、川口竹篾等“非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资源为衡南县的农业发展、工业生产和生态旅游等产业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广阔发展前景。
2、产业优势。衡南县作为全国百强产粮大县,粮食产量稳定保持在较高水平,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同时,衡南县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古城西瓜、茅市丁豆腐、纹山珍珠枣、宝盖白果等。
工业产业,尤其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该县已引进和培育一批电子信息企业,如大三湘油茶、绿色田园野枇杷、得意电子等,这些企业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为衡南县的工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现代服务业。衡南县的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贸旅游等。这些服务业快速发展,不仅为衡南县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也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便利。
3、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衡南县的农业产业给予重点支持,包括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并鼓励农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通过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增加农民收入。政府还加大对衡南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
金融扶持政策。衡南县推出金融扶持政策,如提供贷款优惠、担保服务等,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提供便捷金融服务。政府重视农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培训机会等,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衡南县农村地区工作和创业。鼓励农民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政府支持衡南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通过提供资金、技术等,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品牌建设。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服务,增加农民收入。
4、市场需求。衡南县发展特色产业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该县的特色产品如烟叶、广柑蜜桔、九龙茶叶、茅市拎豆腐、三塘肉鸽以及南岳猕猴桃等,其独特的品质,受到消费者青睐。“衡南烟叶”色泽纯正,烟碱含量、叶片大小厚薄适中,拉力强,出丝率高,成为市场抢手货。广柑蜜桔核小、含糖量高、营养价值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九龙茶叶口感醇厚,回甘悠长,成为茶叶市场的热门产品。茅市拎豆腐鲜嫩可口,吸引众多消费者。三塘肉鸽营养丰富、口感鲜美,受到消费者欢迎。南岳猕猴桃作为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衡南县土枇杷系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突破1亿元。第二届湖南省花卉苗木博览会上,新大新土枇杷果蜜饯和金炫山岳土枇杷蜜饯分别获得特等奖和银奖;2023年第24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上,绿色田园野枇杷茶和金炫山岳土枇杷蜜饯评为金奖。
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结合衡南的实际,应聚焦“四子”,发好“四力”。
建强“班子”,高位推动“聚合力”。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推进“贤能治村”,选优配强“双强型”党组织书记队伍,把发展特色产业和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系统考量,高位推动。
摸清“底子”,精准施政“强内力”。积极盘活“三资”,夯实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基础。聚焦分类“给好”资金项目,聚焦内外“用好”农村高素质人才。聚焦政策“整好”一二三产业用地。充分用好“屋场恳谈会”,形成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强大内动力。
找准“路子”,整合资源“添活力”。根据乡村不同资源要素,站在“全县一盘棋”的高度,明确思路,找准发展路径,将县域内的有效资源整合对接,对县域内优势特色产业打破行政分割,抱团发展。
“聚拢五指,攥紧拳头”。大力推行“跨村联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组和优化配置,拓宽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路子。注重“唱地方戏、打产业牌、谋特色路”,高效解决产业发展问题,做好特色产业赋能文章,为实现“三农”现代化增添活力。
筑大“盘子”,细化管理“增实力”。把特色产业、集体经济融入衡南县域经济“大盘子”谋划、布局、推进,增强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合力。建立健全完善公平的管理体制,持续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作者系中共衡南县委党校副校长)
责编:陈鸿飞
一审:唐曦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