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来袭,快趁“热”收下这份防中暑指南

  大众卫生报   2024-07-08 09:24:49

随着夏季的热浪滚滚而来,高温不仅带来了炎热的考验,更有可能引发中暑这一严重健康问题。但别担心,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了解中暑的成因、症状,并掌握一些实用的防暑降温技巧。让我们一起迎接夏日的挑战,享受清凉一夏!

什么是中暑?

人体产生的热量正常情况下主要依靠皮肤的辐射、传导和蒸发来散发。当周围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较大,空气流通性差时,机体散热受到阻碍,热量在体内积聚,体温升高。而高温会使大脑神经细胞死亡,水肿,导致谵妄、抽搐、昏迷,最终引发中暑。

为什么会中暑?

1. 高温环境在高温天气下,长时间暴露在户外或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容易导致中暑。

2. 高湿环境湿度较高时,汗水不易蒸发,身体散热更加困难,增加了中暑的风险。在炎热的夏季,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湿度较大,中暑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3. 缺乏水分在高温环境下,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身体会缺水,导致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容易中暑。

4. 强烈阳光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长时间劳作或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会使人体产生大量热量,导致中暑。

5. 基础疾病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身体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中暑。

根据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三种:

1.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晕、多汗、乏力、恶心、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时,说明身体已经脱水。这个时候立马补救还来得及,应及时到阴凉处休息,大多可逐渐缓解。

2.轻度中暑

除恶心呕吐外,还伴有心率增快、体温升高、动作不协调等,经休息、饮水后不容易缓解,立刻就医、及时处置也可以恢复正常。

3.重度中暑

人体体温调节能力异常,表现为高热、昏迷,甚至抽搐、猝死。此时就到了中暑死亡高风险阶段,不应自行处理,必须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暑有哪些“信号”?

1.头晕目眩感觉头重脚轻,好像整个世界都在旋转。

2.口渴难耐喝了很多水还是觉得嘴巴干干的。

3.皮肤发热感觉自己的皮肤好像被火烤一样。

4.心慌意乱心里好像有个小兔子在乱蹦乱跳。

5.全身乏力四肢绵软,活动无力。

中暑非小事,现场需急救

避免中暑的重要一步也是第一步即脱离中暑环境。一旦发现自己或有人中暑,先拨打“120”急救电话,然后进行力所能及的现场急救。

1.

停止活动,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转移患者至通风阴凉处,尽快除去患者全身衣物。如果条件允许,可将患者转移至有空调的房间,建议室温调至16-20摄氏度,让患者躺下,抬高下肢15-30厘米。

2.

快速测量体温,最好是核心温度,通常使用直肠温度来反映核心温度,应每10分钟测量一次或持续监测体温。

3.

用冷水或稀释的酒精帮患者擦身并持续扇风,也可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袋、冰块放在患者头部、颈部、腋窝或大腿根部腹股沟处等大动脉血管部位,帮助患者散热。


4.

快速补液。如果中暑者清醒,没有恶心呕吐,可以喂其喝淡盐水或者运动饮料,也可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

如何避免中暑?

1.减少外出

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尽可能减少外出。

2. 遮阳避暑

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和遮阳镜,涂抹防晒霜,减少在太阳直射下的户外活动时间。

3. 及时补水

夏日外出时,随身携带运动饮料或淡盐水,及时补充。还可饮用预防中暑的降温饮品,如山楂汤、冰镇西瓜露、绿豆酸梅汤等。

4. 随身携带解暑药

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风油精、清凉油等,一旦出现中暑,可用所带药品缓解症状。

5. 注意饮食健康和卫生

夏季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注意不要吃得太油腻。

6.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有慢性疾病以及重病后恢复期及体弱者,要增强防护意识,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高温天气虽然带来了诸多不便,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防护措施,我们可以大大降低中暑的风险。在享受夏日阳光的同时,让我们不忘保持警惕,用心呵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愿这份防中暑指南能成为您夏日里的一份清凉,伴您度过每一个安全、舒适的夏日时光。

实习编辑 黄书康 综合整理中国疾中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安县医疗卫生共同体、 武汉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责编:袁小玉

一审:袁小玉

二审:张丽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