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流过的地方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7-06 12:09:00

文|杨学成

京杭大运河,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纵贯北京、天津二市,流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这些年来,我多次沿着她流经的地方,考察、旅游、探亲、体验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

水上漂来的北京城

公元1153年,金王朝迁都于燕京(今北京),并将燕京改名为中都,这一决策开启了北京八百余年的古都历史。然而早在这之前,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潞县被升格为通州,有“漕运通济”之意。为的是通过北运河将建都所需要的粮食、木材和其它物资运送进北京城。所以,用老百姓的话说,北京城是随水漂来的。

也是在通州,开启了京杭大运河的端头,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仓储漕运重地、江南和塞北物资交通的关键枢纽。从那时起,通州就已经成为世界看北京的第一站。万国朝拜,四方贡献,这是进京的必经之地。

“北京城是飘来的”,这句话主要是针对物质上来说的,其实,北京在古代离不开运河的原因,还有地理方面的因素。据史料记载,北京东南以至于海滨,多为水乡泽国,只有山前一带平原,地势高燥,适应农耕。而且,北京东南地带河湖广布,这种地理环境造成了北京小平原地下水位高,含盐度较大,故土地盐碱化严重。因此,北京历来有苦海出州的说法。

2009年5月16日,我和家人带着6岁的外孙女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参观29届奥运遗产水立方和鸟巢,她感到特别兴奋,连连举起小手说,今天,我们的祖国太强大了。我和家人顺势带她游览通州运河公园,让她了解昨天古代辉煌成就,激发她从小立志发奋读书,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献计出力。

在运河公园,我们看到大运河与北运河的交汇处,感受水流的潺潺和历史厚重。沿着大运河往前走,触摸了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经过了广利桥和燃灯塔,看到了永通桥及石碑。这些遗址是大运河的重要见证,也是现代北京一张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天津,大运河载来的城市

长沙引水及水质环境工程竣工通水之际,2011年2月21日,我们一行去国家发改委汇报项目建成情况。委领导语重心长地说,项目建成后要管理好、经营好,你们去天津看看,借鉴人家引滦工程经营和管理经验,或许会得到新的启示。是的,委领导站得高看得远,的确,当项目建成要会管理、善经营,必须补齐这两个方面的短板,还非下功夫不可。

立即,我们从北京顺着北运河出发,离开通州,路过香河,经武清来到了天津。北运河向南流,于三岔口汇合到海河。在海河还迎来南运河。南运河往北流,从河北沧州青县、静海一路穿越天津城区。所以,天津的交通是沿海河发展,并不是朝正南正北的走向分布。有趣的是向天津人问路,一般都会热情告诉你,由这儿走向那儿拐。难怪当地人说,天津是大运河载来的城市。

就在三岔口这里,聚集两个宏伟的水利工程。第一是耳闸,始建于1919年,是天津市第一个水利工程。当年每到汛期,水位上涨,对三岔河口居民稠密区生命财产是个严重威胁。耳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目的就是为了排泄洪水。第二个是引滦入津工程,引滦河的水来滋润天津,工程分两路入天津:一路由明渠入北运河、海河;另一路由暗渠、暗管入水厂。现在看到的北运河碧波荡漾,就是引入滦河的水。

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历经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孕育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年画、泥人张、葫芦、毛猴等展现了民间文化精髓,其中泥人张在天津已有200年历史,泥塑人体形态生动,用色雅致。出于好奇心,我也请张氏传人当众为本人泥塑了一尊作品。

沧州,从河里运来的城市

“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清代诗人孙锷一首《夜过沧州》,描绘出昔日沧州的运河胜景,让不少人心驰神往。

那是1997年3月,我去河北北戴河出差,一路上萌发想去沧州浏览那里的大运河,用目前的流行语表述,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从北戴河坐火车去沧州,全程340公里约6个小时。我找好座位望着窗外,三月的北方,雪还在不停地飘落,纷纷扬扬覆盖了大地,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里。

大运河在沧州蜿蜒200公里,把天南地北贯通在一起。明洪武二年,沧州治所从旧州正式搬迁至长芦镇(今沧州所在地)。之前800多年间,沧州州治六次搬迁、废除、重置,都居无定所,这次搬迁长芦,还是因为运河,一切有了水,交通才会便捷,经济才会发展。没有水就没有沧州,不管是人口的迁移,还是贸易的集散,以及民族的交流融合,大抵与运河有关。

沧州有7个少数民族人口超万人的县,有6个古驿站,其中5个傍着运河。沧州语言的差异,也是以运河为界,南北差异小,东西区别大。当地人出行倾向于走水路,从运河通向大海,让单调的世界变得开放包容。因此,沧州有“金丝小枣之乡”、“鸭梨之乡”、“武术之乡”、“杂技之乡”就不足为奇了。

沧州与运河相拥,被渤海环抱,沧州人性格粗放,但从来不缺乏细腻的情感和豁达的胸怀。古城西边的运河水,与城东边的铁狮子,一柔一刚,阴阳相聚,宛如一个巨大的图腾,构成了这个城市和谐的交响曲。沧州是从河上运来的,运来的不只是东西,还有穿越南北、沟通天下的一河襟怀。

运河入鲁,九望德州

隋大业四年(608年),炀帝开永济渠,亦名御河,南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卫河水由清河(清河县境内)入德州境内。至此,德州段运河成为永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南运河之始,也为大运河山东段之始。由于大运河没有独立水系,一度缺水,航运功能逐步退化。2022年4月28日,德州市境内的四女寺水利枢纽和天津市九宣闸门开启泄水,千年运河又迎来世纪“复苏”。

据《德县志》记载,大运河德州段“面宽二十丈,底宽八丈,深二丈二尺。”走进德州运河古街,沿岸古色古香的建筑,生机盎然的景色,仿佛走进了文献记载的兴盛发达的古运河。德州拥有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好、最具原生态的古运河道风貌,呈现“九龙十八湾”的特征,形成了运河入鲁,九望德州的独特地域文化符号。

大运河在山东境内长达643公里,由北至南依次经德州、聊城、泰安、济宁和枣庄5市16县(市区),包括南运段、会通河段山东段、中运河段山东段3个遗产段落。上承京津冀、下接长三角,山东大运河一直是运河史上的咽喉要道。比喻为“运河心脏”泰安段的戴村坝,却鲜为人知。1997年10月末,我登上巍峨我的泰山,感受“一览众山小”的雄伟,就势考察戴村坝。该坝设计近乎完美,其建造过程更是独具匠心,被中国申遗小组赞誉为“中国第一坝”,2014年成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大运河哺育了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源远流长。如德州窑、柳子戏、临清贡砖、孔府菜、泰山皮影、鲁班传说,既是流动的历史,也是“鲜活”的文物。

江苏是大运河的原点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称霸中原,就在公元前485年起开凿邗沟,从邗城(今扬州)东南到末口(今江苏淮安),使长江、淮河两大水道得以贯通,这段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了。到了隋朝大业元(605年),隋炀帝为了从外地调运粮食到京师,并到扬州看“琼花”,以洛阳为中心,征调几百万民工开挖通济渠,使之南接邗沟,从长安到扬州沿渠修筑御道、离宫。

同时,还从洛阳附近开凿永济渠,连接卫河通达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抵蓟(北京附近)。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又拓宽浚深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直达余杭(今杭州),两岸宽达十余丈,又能通“龙舟”。至此,南北大运河全部开凿完成,成为我国历史上可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

京杭大运河流过的地方,我几乎都涉足过,而真正坐船穿城而过那是在江苏无锡。解除新冠病毒防控措施的次年国庆节夕,家人和在上海求学的外孙女相约,一同去无锡旅游,领略文天祥《过无锡》诗中写道:“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泯泯草木春”的意境,我侧重还是目睹古运河两岸的风景。

来无锡一般都先看南长街。南长街依古运河而建,用石板铺成的路面,清爽而整洁,这里有各种特色小吃、咖啡厅和文创小店。街上人潮涌动,烟火味十分浓厚。站在广场上眺望牌楼三重翘角,在灯光闪烁下显得格外壮观。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屋,白墙黛瓦,色调淡雅,线条流畅,在河水的倒影构成了一幅写意画。啊,无锡的夜晚居然是如此令人心动。

夜游运河,享受了一次视觉的盛宴。我们乘坐江南画舫,从运河公园码头出发,沿着古吴水流经的脉络,穿越环城西线,全程8公里约40分钟,最后到达清名桥码头登岸。一路上游舫途经宝塔桥、阳春桥、跨塘桥、清明桥等。南长桥至清名桥一段是无锡古运河的精华,被称为无锡“水弄堂”,突显出江南“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面貌。途中的窑群遗址博物馆,见证了千年烟火依然;丝绸博物馆,展示了古代丝绸工艺精湛技艺。运河畔的夜景美轮美奂,流光溢彩,充满了历史与文化韵味,让人沉醉其中。

水是万物之源,任何地域,只要有了水,这个世界都是灵动的。大运河江苏段,是一条灵秀之河,润泽了两岸人们的生活,形成了当地特有的传统技艺、戏曲、美食……,江苏是大运河沟通九州的原点、长江连通世界的起点。大运河江苏段蜿蜒690公里,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市,是全国运河遗产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文脉厚重、熠熠生辉。

因运河而兴的杭州城

杭州之名始于隋代,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结束了魏晋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废除钱塘郡,建置杭州,杭州之名从此出现。也是在隋代,大运河实现了从北京到杭州的北南贯通。美中不足的是京杭大运河向西拐了一个大弯,元朝定都北京后,又截弯改直,使它从江淮经山东直达南运河,缩短航程八九百公里。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当时的杭州“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无数事实证明,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今,杭州是因运河而兴的城市。

运河流经浙江境内湖州、嘉兴和杭州三市的运河段,属于江南运河。而杭州段南起三堡船闸,北至余杭博陆镇东,是大运河特征最显著、最具代表性的河段。在我的旅行札记中,有几次到过杭州,塘栖必须打卡之地。它是杭州的水上门户,是浙北重镇。明清时期富甲一方,丝绸生产著名。康熙六次驾临,乾隆三巡塘栖,设立乾隆行宫。

一条大运河,半部杭州史,京杭大运河造就了杭州独特的水乡风韵,蕴藏着满满的人间烟火气。谈及运河,必离不开那一座座横跨河流的古桥,它们饱经风雨,屹立至今。拱宸桥是杭州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京杭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广济桥,则在另一端历经500余年的风雨,与两岸富庶的经济、繁荣的人口,加上日夜不停地桨声船影一起成为了昔日黄金水道昌盛的重要标志。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才称作“京杭大运河”。进入近代,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黄河改道,大运河由此丧失通航条件。另外,随着航空、铁路、公路等现代交通的进步,改变了旧时只能依靠水运的方式,进一步导致大运河传统运输的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借助南水北调,大运河重新恢复了全程通水。

脉动千年,生生不息,历尽沧桑的大运河走进新时代,将要打造成国家主题公园,沿线城市不但再现荣光,更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肩负起坚定文化自信的使命,流向远方和未来……

责编:陈普庄

一审:陈普庄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