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4-07-03 17:18:37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覃业彦
生于大山、长于大山、走出大山继而又回到山乡,今年34岁的唐海亮,是湖南首届定向师范生,工作13年,就在位于“湖南屋脊”的壶瓶山和湘鄂边陲的南北镇打转。“别人想法儿往城市调,他却越往山旮旯里跑。”学校老师总这样说。
他从一位班主任成长为石门县壶瓶山镇中心学校校长,荣获石门县人才成就奖和常德市优秀教师等称号,入选2020年教育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 “扎根山乡教育”是他的初心和坚守,他用青春诠释着山乡教育情怀。
“当一名山乡教师”是他的初心坚守
2006年湖南率全国之先,恢复免费师范教育,初中毕业的唐海亮,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免费师范”志愿。
坚定“师范”志愿是受初中政治老师屈贵平的影响。唐海亮上幼儿园起就随做生意的父母在壶瓶山镇念书。“在我的记忆中,老师大多都是本地年龄偏大的,他们不仅能像伙伴一样理解我们,还像父母一般照顾我们。”唐海亮回忆道。
“是大山哺育了我们,选择了教育,我们就选择扎根山乡,回馈大山的一代代子孙。”唐海亮的耳边常常回响着屈贵平老师在政治课上谈家国情怀时说的话语。
2011年师范毕业,唐海亮回到了壶瓶山镇中心学校教书, 2016年调至湘鄂边陲距县城最远的南北镇,2020年又调回壶瓶山镇中心学校。“我有3次调进县城党政机关和教育局机关工作的机会,我都婉言推辞了。”唐海亮自信地说:“巍巍大山养育了我,也一定能成就我!”
“当一名优秀教师”是他的执着追求
“当老师一定要当班主任!”这是唐海亮刚参加工作时,屈贵平老师勉励他的第一句话。屈贵平老师教了40年书,当了18年班主任。
唐海亮自告奋勇地争取了当初一班主任。家访是屈贵平老师教唐海亮一直坚持的“妙招”。一次家访也让唐海亮品味到班主任的艰辛与欣慰。王晓渫性格内向,父母在外打工。周五放学后,唐海亮骑摩托车送她回家,骑行40分钟来到山脚,再步行一个小时的曲径陡坡才来到她家。从老奶奶炯炯有神的眼光内,唐海亮读懂了孙子是这个家托付给老师的唯一希望。在唐海亮的鼓舞与指导下,王晓渫也通过定向师范生渠道入职母校。
如今,唐海亮从班主任一路成长为教务主任、校长,把青年教师必须先当三年以上班主任作为学校的一条“铁规”。
“当老师就意味着奉献!”屈贵平老师明年就要退休了,还教初三三个班政治。榜样的力量一直鞭策着唐海亮。
2015年9月10日夜半,倾盆大雨,山洪夹着泥沙在校门口淤积成小山。唐海亮闻“汛”即动,光着膀子和校长等四名教工奋战通宵,向200米外运走60余斗车泥沙。清晨,他看到学生们踏在清洁如新的校道走进校园,心里跟喝了蜜糖似的。
山区学校专业教师短缺,小学语文教师资格的唐海亮被安排教初三物理和体育。初中学过物理的“乍嘎子”(土家语:技术不熟)教物理其难度可想而知。他拜老教师为师,通过转岗培训学,从资源库里向网课学,每天要花四小时备一节课。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唐海亮带的毕业班14人被县重点中学录取;2018年任教的初三物理成绩在全县名列第二。担任壶瓶山镇中心学校本部校长的三年,中考综合评估一年一个脚印地迈进到全县第一梯队。
“传承壶瓶山情结”是他的愿景目标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青山,深耕杏坛,不计名利,几代人接力和传承让山野间浸润着智慧的‘甘霖’,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壶瓶山镇中心学校的乡村教师。”师德交流会上,屈贵平老师代表老教师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唐海亮和老师们。
这就是唐海亮作为校长一直在思索和传承的“情结”——新时代乡村教师的“壶瓶山情结”。他决心当好“壶瓶山情结”传承人。
学校专门开辟了“壶瓶山情结”故事会。五位临近退休的老教师纷纷登台激情演讲他们的育人故事,不仅让他们感受到存在感和人生价值,还深深地打动和感染了青年教师。“师徒结对”“传帮带”传统的培养青年教师模式在学校发扬光大。
“火炉效应”培养青年。高小杰,山西籍,杨洋,壶瓶山人,两人是大学同学,为爱情而来,“壶瓶山情结”的耳濡目染让他们扎根在壶瓶山。唐海亮为他们做榜样、压担子、搭平台,促使他们一个成长为学校党支部副书记、政教主任,一个成长为初三年级组组长。
关海波,就读初二时父亲病逝,成绩直线下滑。作为班主任的唐海亮,细心关爱并鼓励他圆了报考公费师范的梦想。2020年,关海波也回到母校,从班主任、学生寝管成长为教务主任。
“家访”是家校共育的“老办法”,壶瓶山镇却访出了“新模式”。学校结合地域偏远、人居分散实际,把教工按年级搭配分成20组,行政带队包片包线,家家到,户户落。校长唐海亮包的是与湖北抵界的最远线路,来回100公里。
教研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唐海亮和老师们利用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资源与学科教学、社会实践结合,申报并顺利完成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山区中小学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环保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学生通过观鸟、禁捕、环保等实践活动增强了环保意识和核心素养。
“有好的教师才能教出好的学生。”近几年,唐海亮动起“小心思”,把学习上的“临界生”(成绩接近重点中学线的)作为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对象,不仅在学习上开“小灶”,还有意识开展体艺、阅读等素质训练。近10年,有40名学生考上了公费师范生,14人毕业后到母校工作。他们是山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种子。
“我是大山的儿子,浑身流淌着大山朴质无私、甘于奉献的情怀,我选择了山区教育,就选择了坚守和奉献,我正在用青春诠释诠释山乡教育人的大情怀。”唐海亮自豪而坚定地说。
责编:彭静
一审:彭静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