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闲谈㊾|“三长两短”原来是捆棺材

  科教新报   2024-07-03 09:27:25

【开栏的话】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多源于古代名著、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四字成语最为常见,以言简意赅的形式表达了丰富的韵味。然而现实中,我们容易望文生义,以至于对一些成语产生了错误的解读。

《科教新报》《放学后》与新湖南·湘学频道共同推出原创型文化系列视频产品——《文化闲谈》,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成语。通过成语,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通过其背后的故事,让我们能更加善用生活中的每一个成语。


在古代,“三长两短”竟然指棺材的捆缚方法。

《礼记·檀弓上》对棺材的形制有这样的规定:“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这种形制进行了详尽的解释。

棺束:“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古时候的棺木没有钉子用,于是就用皮革将棺材和棺材盖捆束在一起。

缩二:“缩,纵也,纵束者用二行也。”纵的方向木板短,因此只需捆两道即可。

衡三:“横束者三行也。”“衡”和“横”是通假字,横的方向木板长,因此必须捆三道。

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汉时呼衽为小要也。”

每束一:皮革捆束的每一道都用“衽”连起来,衽与皮条联用,就是为了紧固棺盖。

这就是“三长两短”最初的出处。


策划:黄维

监制:龙力

编导:胡荧

剪辑:柳心怡

主持:李早

文:刘万臣

责编:胡荧

一审:胡荧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