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洪水骤变 一屏收入“眼底”,几十年前人工每小时看一次水位尺 摇把电话报数据

李治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6-27 22:02:4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治 赵志高

6月27日凌晨4时52分,长沙市水文站监测显示,湘江水位达到今年最高值37.14米。

三号洪峰开始过境!超过警戒水位1.14米。

看着显示器上的数字,水文站高级工程师李飞脸色凝重。在他观测的江边工作间外几步之遥,浑浊的湘江水急速向北流去。

“有了这两个宝贝,我们可以精确掌握实时水情”

水位计数据终端平台上,当前水位与警戒水位差异图、站点水位信息等一目了然。李飞用手指轻轻拨动屏幕,各类图标、曲线、模拟标识都会清晰呈现出来。

在李飞观测的江边工作间,还有一个跟手机差不多大小的细井式遥测水位计,也在“忠实”地显示水位变化。

“有了这两个宝贝,我们可以精确掌握实时水情,进行研判和调度。”李飞指着窗外,靠近江岸边,一根石头质地的水位尺立在洪水中。他说,几十年前就靠人工看水位尺,每到洪水季节,工作人员每小时摸到水位尺边看一次数字,再用摇把电话,将数据口头报给防汛抗洪指挥部指挥中心。

现在,监测湘江水位不再需要“口头播报”。李飞在江边工作间看到的实时数据,同步出现在长沙市应急指挥中心大厅的大屏幕和所有联网的显示器上。

湘江水位达到37.14米,没有继续上涨,高位维持一定时间后,开始平缓下降。当天上午11时,水位回落到37.12米,意味着三号洪峰安全过境。这一切变化,科技设备尽收“眼底”。

长沙市应急管理局防汛抗旱处鄢波平处长告诉记者,水下精密的传感器还只是防汛抗旱的科技“帮手”之一。

“强降雨云团回波缓慢东移北上,2个小时左右将影响我市,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加强戒备,加强值班值守,确保安全……”刚跟气象部门会商完,鄢波平和同事讨论雷达回波图、过去1小时降水数据、未来天气预判,随即又电话调度相关部门加强值班值守。说话间,他不时地在电脑上查看气象云图。

防汛抗洪指挥部不少工作人员通宵值守,鄢波平也是其中之一,平均每天只有两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好在,高科技设备为我们提供了不少便利。”他说。

科技手段和人工现场作业结合,更能筑牢安全基础

25日0时30分起,浏阳株树桥水库开闸泄洪,总出库按160立方米每秒控制。长沙市防指做出开闸泄洪决定前,仔细调看了气象、水位和地势变化等各类数据,包括下游沿线摄像头反馈的实景图像。

26日晚,芙蓉区城区突然冒水。是地下管网破裂还是井水倒灌?关键时刻,车载雷达帮了大忙。经过车载雷达物探设备现场探测,排除了管涌等险情的可能,为及时处置提供了科学研判。

在宁乡偏远山区的水库,水下雷达同样起到了精准监测水位、判断水情的作用。

在湘江、浏阳河和捞刀河等高水位河道沿线,出动无人机巡航,一旦出现险情,及时回传数据。

有了智能设备“助阵”,是否还需要人工?答案是,人工现场盯守,现场直观感受判断,依然不可或缺。

27日9时许,橘子洲景区毛泽东雕塑前方,景区工作人员申有良查看水情,嘴里不停地数着没有被水淹没的亲水步行台阶。他说:“昨天上午还有13个台阶没有被淹,今天这个时候只剩9个台阶了。”上午11时30分,申有良喜笑颜开地告诉记者,水开始回落了,现在露出水面10个台阶,水位大约降了10厘米。

26日晚8时到27日10时,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黄卓,一直在橘子洲景区充电桩旁值守。他每隔30分钟来到江边看水情,若水涨到景区路面,就要第一时间断电,避免事故发生。“万一智能监测设备出现故障,人工可以作为最后的防线,肉眼看着也更放心。”他说。

鄢波平介绍,长沙各部门防汛水情数据已实现集中联网,大大方便了全市层面的决策和调度,“但科技手段和人工现场作业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更能有效筑牢汛期安全基础。”

责编:李治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