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丝至诚甘为烛,朵朵花开淡墨痕 ——记邵阳市北塔区语文骨干教师游艳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6-19 11:27:25

游艳梅,现为邵阳市北塔区状元小学语文教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年耕耘磨一剑,今朝砥砺向前行,这仿佛就是游艳梅从教经历的真实写照。作为优秀党员教师、骨干教师,扎根语文一线教学十多年,游艳梅从未停止敢当大任、勇于挑战、精益求精的脚步。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区任教,始终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坚持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自我的超越,把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摆在第一位。先后获评区优秀党员、语文骨干教师、先进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甘做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搬

从教12年,游艳梅先后担任过班主任、信息化专干、通讯员、年级组长、教导主任、副班老师、办公室主任等职务。

作为一个一直扎根一线语文教学的老师,除了参加各级各类语文教学比武外,先后参加过科技活动、心理健康、科学等多个学科的教学比武并取得了区、市级一等奖的好成绩。

秉着不会就学,学会再教,终身成长的信念,她带领学生团队参加科技活动、合唱、朗诵等不同类型的竞赛并获得多个省级、区级奖项。在同事们的眼中,她似乎什么都会,什么都愿意干,是不折不扣的沉默老黄牛。但其实一切皆源于她虚怀若谷、务实求真、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乐享教研教改,为课堂赋能

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成长变化的学生,都需要教师有一颗积极向上,不断学习的心。游艳梅能够迅速成长为一位可以挑大梁的骨干教师,与她虚心好学,认真钻研教育教育规律,广泛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教学水平,打磨自己的教学技能,培养自己的业务能力息息相关。不论什么科目的教学研讨活动,她都会抽时间参加并认真记录心得体会。不论什么科目的教学比武,只要学校有安排,她都能勇于尝试并努力拿出好成绩。参加湖南省集体在线备课活动取得了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微课,一师一优课获得市级奖,精品课获得省级奖;现场赛课获得市、区级奖等多个奖项;并多次担任网络联校示范课教学,参加多个省级、市级课题研究,主持市级课题的研究,以研促学,以研促改,以研促教,在深潜教研中涉猎更多的理论知识并深化对理论的认识,探索和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方法。在实践中善于反思总结,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一个教学案例获得省级奖项,教学设计、试卷制作获得区级奖项。所带班级名列前茅并在北塔区的年终检测中获得进步奖。指导多位青年教师参加区级、市级赛课并获奖。

勤练综合本领,追求自我超越

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知识更迭瞬息万变,终身学习是必备心态和技能。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瓢水。新时代要求培养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学生,首先老师要面向未来谋求全面发展。因此,她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参加急救知识培训、家庭教育指导老师培训、国培省培、青年教师培训、新闻工作者培训等等,每一个阶段的学分都是远超规定值。还报名自学心理学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曾经不擅长玩电脑,说起电脑就头疼的她,被学校任命为信息化专干后,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学习电脑操作、网络空间各种界面的操作、资料的排版展示、微课、视频的录制和剪辑制作等信息技术,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为课堂赋能,学习网上的优质教学资源,获评北塔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先进个人,在2023年湖南省信息技术2.0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获评优秀等级。参加北塔区作家协会,并发表了散文和诗歌,多次参加北塔区组织的征文比赛并获奖。

重视终身成长,严慈相济以待生

学生成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耐心,细心,爱心,坚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有教无类,关注全体学生,还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在学生的发言中、习作中、日常行为中发现问题,及时与家庭和班级老师沟通,去解决问题,曾经有过单亲家庭的学生手烫伤家人都没有发现,作为班主任的她自费为学生买药。了解到学生捡矿泉水瓶子赚钱,特意在取笑他的同学面前表扬这个孩子有商业头脑,懂得节俭生活,绿色环保生活,未来不可限量,让学生满满的自信,回家向家长展示自己受到的嘉奖。面对沉溺游戏的网瘾学生,循循善诱、坚持开导、寻找其特长开发,转移孩子注意力,想方设法帮助孩子建立自律、自信、自强的自我认知体系。对于学习能力、动力不足的潜能生,则花更多的时间拆解知识,允许他们分解掌握过关知识点,一点一点提升他们的成绩,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的问题天天有,时时有,而且每天都不一样,但她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始终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没有担任班主任后,只要发现班上学生有任何问题,也会第一时间与班主任沟通,共同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她从不会因为学生落后或其他原因而放弃,总是敞开心扉真诚对待每一位家长,实事求是地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促进家校合育。

责编:郑丹枚

一审:陈仕球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