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兵 唐书东 刘志军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6-17 21:56:01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跃兵 通讯员 唐书东 刘志军
5月底,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数字浯溪”项目之一的《大唐中兴颂》数字化成果引人注目,观众可通过裸眼3D大屏清晰目睹颜真卿的笔触,并感受浯溪文化名人知识图谱。
近年,祁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摩崖石刻数字化保护,加强与马栏山全景文化数字创新中心等一批优秀企业合作,推动“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让游客能够“穿越”,与摩崖石刻对话。
浯溪(蒋新民 摄)
浯溪碑林保护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浯溪碑林是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浯溪碑林的摩崖石刻由唐代文学家元结携好友大书法家颜真卿开创,历经千年累积,是书法艺术的“宝库”,现存摩崖石刻505方。唐有李阳冰、刘长卿、皇甫湜、李谅、郑谷等,宋有黄庭坚、潘大临、陈与义、杨万里、张孝祥、秦少游、李清照、范成大、米芾、狄青等,元有杨维祯、郝经、宋渤等,明有唐瑶、顾炎武、王夫之、沈周、解缙、董其昌、周用、杨廉、王锡爵等,清有王士祯、阮元、袁枚、潘耒、吴大澂、何绍基、杨翰等“大咖”前来浯溪“打卡”。
2023年,湖南省57方碑刻入选全国《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其中浯溪碑林占23方。浯溪碑林摩崖石刻是名副其实的书法宝库、文学殿堂、历史档案馆。最有名是元结撰文、颜真卿大字正书的《大唐中兴颂》碑刻,在临江岩壁离地1.5米处,约10平方米大小,字体刚正雄浑、苍劲有力。
在浯溪碑林石刻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国内十分罕见,那就是越南使者的石刻。这些对于研究历史上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蒋盛文 摄)
2021年9月,以浯溪碑林石刻拓片为主体的“摩崖上的中兴颂——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展”在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引起轰动,足见浯溪碑林的重要历史地位。
为了保护浯溪碑林这一历史文化瑰宝,历届祁阳市委(县委)、市政府(县政府)高度重视其保护工作,多方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先后组织实施了浯溪摩崖石刻抢救性保护工程(碑刻本体保护)、东崖区危崖加固工程、安全防范工程;大力推进数字化勘察和保护应用工程。
截至目前,完成现有345张具有辨析度的石刻拓片资料收集和数字化、现有石刻文物本体数字化采集,并数字修复200余块重要碑刻。这些项目的实施,使浯溪摩崖石刻保护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浯溪摩崖石刻修复前后对比图。(图源: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
创新保护方式,浯溪碑林石刻“新生”
然而,由于年代的变迁、气候的变异、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等,浯溪碑林石刻碑面均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风化,一些碑刻字迹已很难辨别清楚。
祁阳市浯溪碑林风景名胜区(陶铸故居)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 刘勇介绍,有游客朋友提出,碑刻不清晰了,为什么不请工匠再刻深一些?再描点颜色呢?刘勇说,那是肯定不能做的,因为浯溪碑林所有摩崖石刻都是文物,文物本体是不允许进行再加工的,否则,那就不是保护而是破坏了。
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一瑰宝,祁阳市与湖南省马栏山全景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合作,采用最新数字采集与抢救性数字修复技术,可以复原碑刻本来面貎,找回碑刻中消失的文字,还可以实现碑刻数字化永久保存,赋予碑刻“生生不息”。
去年,湖南省马栏山全景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借用国内外的顶尖技术组合创新,从多光影采集到图像叠加、图形渲染、计算机视觉计算等20多步流程,将刻痕深度在0.01毫米以上的石刻文字在数字世界得以还原。
据悉,这项技术适用于所有带有刻痕的文物的数字修复,比如石碑石刻石窟 青铜甲骨等等,一块石碑,从八个方位,要采集上百张图像。接下来,把这些图像倒入计算机进行视觉计算,进入修复阶段。一块中等大小的碑,计算机大概要运算24小时才能得到修复后的结果,但这只是个开始。可以说,数字修复只是数字化工作的第一步。
(图源: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
对于文物来说,保护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研究阐释传播,数字化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为此,湖南省马栏山全景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从应用去反推,建立了七层24类的石碑石刻全信息模型,除了所有的科学影像数据,还有这块碑背后的故事,谁写的文章?谁写的字?谁把它刻在石头上?他们为什么来这里?这篇文章有什么寓意?百年后,谁又来慕名而来,写下怎样的诗篇?这些信息都是数字化成果,都会进入数据库,并应用于产品服务平台、小程序、沉浸式数字展览,并助力浯溪建造摩崖石刻的数字博物馆。从数字采集到数字修复,再到二创开发、传播展示、产业应用,成为全链路的解决方案。
刘勇介绍,后续将着眼“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开发石碑石刻全信息模型、建设石碑石刻数据库、传播展示矩阵和石碑石刻产业服务平台,促进石刻研究保护;高标准建设好全国首家石刻类数字化博物馆。同时,为满足展示传播、设计艺术、文旅推广等多元化市场需求,聚合产业链相关企业从《大唐中兴颂》等知名IP出发,打造典藏拓片;与非遗大师共同开发拓印体验装;为书法爱好者打造临摹字帖、文房与茶香生活等产品,让石刻文化、中国书法走进日常生活,让石刻可感知、可传播、可应用,让“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真正让石刻“活”起来,让石刻看得见,看得清,看得懂,以数字科技焕活碑刻文字,赋予其永久的生命力。还将把浯溪碑林的故事搬上屏幕,走上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摩崖石刻,爱上浯溪,呵护文物。
(视频由祁阳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编:刘跃兵
一审:杨永玲
二审:刘跃兵
三审: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