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林芝:执著的养蚕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6-12 12:15:19

文/谢德才

上洞街,有条古老的街道,坐落在澧水南源。河水在阳光下闪烁,如一条银色的皮带环绕着这个宁静的村庄。

澧水南源,水清。这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这片如诗如画的土地上,向林芝的身影默默地穿梭于桑树林间。她的故事,如这河水般静静流淌,滋润听闻人的心。

向林芝选择养蚕,不只是为了家计,更是为了追寻古老的智慧。

据史料所见,夏商时期,桑植就有人种蚕、养蚕、织蚕棉。

蚕吐丝,丝织锦。”她常常念叨这句话,诉说着自己的心愿。

桑叶是大地的馈赠,向林芝的蚕叶基地很宽。一眼望去,绿意无边。

阳光洒在桑树林里,叶片在风中轻轻摇曳,像一片片绿色的翡翠。

向林芝带领一帮人小心翼翼地摘下这些新鲜的桑叶。叶片上,还带着露珠的晶莹。绿叶为白蚕的美餐,桑叶放在蚕床上,白白胖胖的小蚕蠕动,津津有味地咀嚼着叶片。

蚕儿贪婪地吃着桑叶,叶片逐渐消失,变成蚕儿体内的能量。每一次进食,都是生命的馈赠。每一片叶子,都在为一段丝绸的诞生贡献力量。

向林芝的目光,穿过这些微小的生灵,仿佛看到了她勤劳双手所创造的美好未来。

向林芝静静地坐在蚕床旁,看着蚕儿们吐丝。细细的银线在月光下闪烁,宛如一首无声的诗。她轻轻抚摸这些丝线,感受那柔软的质感。每一根丝线,凝聚了她的心血与希望。这丝线,细如发丝,却连接她的梦想。

蚕儿们勤劳地工作,日复一日,吐出细长的丝线。这丝线,如岁月的痕迹,记录它们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向林芝看着这些丝线,仿佛看到了无数个未来的美丽锦绣。她将这些蚕丝一层层地铺开,轻轻抖动,纤维如云朵般蓬松柔软。她将蚕丝铺在棉布上,再一针一线地缝制成棉被。她制作的棉被,轻柔而温暖,仿佛把整个春天都装进棉被里。

制作棉被的过程是繁复的,但向林芝从不觉得辛苦。她先将蚕茧煮沸,剥离蚕丝,一层层地铺在平整的布料上。每一层蚕丝都要铺得均匀、平整,确保棉被的厚度一致。铺好蚕丝后,向林芝会用细针小心地固定,避免丝线滑动。她将一层层的蚕丝轻轻拍打,使其蓬松,像云朵一样柔软。

缝制棉被时,这里的人们坐在小凳子上,耐心地缝制每一针,细线在人们灵巧的指尖跳动。每一针都那么细,那么精,仿佛编织一个美丽的梦。

每一床棉被,都是人们心血的结晶,温暖着周围的乡亲们。乡亲们都说:“林芝的棉被,不仅温暖身体,更温暖人心。”向林芝的勤劳,不仅让她的家庭富足起来,也带动了周围乡亲们一起走上致富道路。她教村民养蚕、采桑叶、制作棉被。乡亲们在她的带动下,纷纷开始养蚕,生活也因此而发生改变。

上洞街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富足和幸福。

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在她的蚕厂拍摄,吸引众多游客。人们纷纷来到这里,欣赏美丽的景色,品味独特的文化。上洞街的美,有清澈的河水,有成群的鸭子,还有一片美丽的蚕叶。

向林芝,执著养蚕。她用自己的双手,编织出幸福的生活。她的故事,已成为人们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向林芝对生活的写照。她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诗的真谛,用勤劳和智慧描绘出了上洞街一道靓丽的风景。

责编:高甜甜

一审:高甜甜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