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2 09:37:03
文|龙泽巨
此是何处?是1700多年前陶渊明先生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但此处的美丽景致和农民乡亲的生活情景远远超越了陶渊明笔下的乌托邦。
这是常德市郊区太阳山下的一片丘陵地带。郁郁葱葱的枫树林,五彩缤纷的鲜花带,把鼎城区石板滩镇的这个兴隆桥村包裹成了一颗绿宝石。
一个夏初周末的上午,我慕名走进这个山村。蒙蒙细雨洗刷下的片片枫树叶闪着耀眼的光芒,山坡上和道路旁争奇斗妍的花朵喷洒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弯弯曲曲的沥青山路给细雨洗涤得乌黑发亮。山路两旁的绿树之间,不时闪出一栋二层或三层的小楼,墙面和房前的天井像擦洗过一样干净,“ㄩ”形的艺术栅栏围成了一个小院落,挨着栅栏种着一排鲜花,天井中央停着小轿车。
在村落的中央地带,有三口荷塘;在荷塘周围,矗立着一栋栋不同于农舍的白色房子,那是赵必振纪念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展示馆、非公企业党建展示馆、常德市图书馆红烨分馆、乡村民宿旅馆,还有1927年9月中共地下组织领导农民革命的渐安暴动纪念园、初心广场、婚恋广场、篝火广场;远处还有乡村大舞台,显示着独特的山村风貌。
作为常德市第一代中共地方历史研究工作者,近年方知这里诞生过我国第一位译介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学人——赵必振,心生惭愧,特来补上这一课。几天前的一个上午,我专程前往中共常德市鼎城区委党史研究室,拜访、请教主任、赵必振研究工作者曾世平,请他介绍了赵必振译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并获赠了56万字的《赵必振文集》和177.4万字的四册《赵必振译文集》。当天下午,我像一个饥饿的乞丐一样,狂吞猛咽地拜读了这些作品,景仰之情油然而生。今天,我在赵必振纪念馆细心地观看每张照片和每件文物,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赵必振,这位清末官宦之家的子弟,少年时代跟随在广东、广西为官的父亲游学,有幸成为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的学生,接受了救国救民思想,在广西加入了维新派团体圣学会。戊戍变法运动失败后,他回常德和几位好友领导了自立军起义。起义失败后,他辗转东渡日本,又结交了另一位维新运动领袖人物梁启超和革命党人蔡锷、陈天华,救国救民思想更加强烈。他发现日本介绍马克思主义等先进思想的书籍比较多,便日以继夜地学习日语和攻读日文进步书籍,聆听日本社会主义者的演讲,他觉得这些先进思想就是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1902年,29岁的他怀揣"翻译救国"的梦想,从日本回到祖国的上海,焚膏继晷地译介日本进步书籍,两年之内就翻译了30多部日文著作,交由广智书局、商务印书馆、华洋书局出版,其中译自日本社会主义信仰者幸德秋水著述的《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广长舌》、福井准造著述的《近世社会主义》三本社会主义专著,最早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比较全面、系统地引入中国。这些著作比李大钊1918年发表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早了15年。21世纪初,我国学术界(包括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认定赵必振为“中国译介马克思主义著作第一人"、“中国传播社会主义的先驱”。
赵必振的这些译著,对当时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今天,他的译介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仍然滋润着家乡的子子孙孙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奔跑。
2014年,从国企退休的管理人员田正立响应党中央号召,回乡创业,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逐步建起了传承赵必振译介马克思主义精神的“红烨红色文化园",成立了“常德红烨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红烨山庄”,带领村民迈入了农旅文融合发展模式的乡村振兴、乡亲致富的快车道。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数量逐年攀升,2023年达到26万人次,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这些游客在此参观赵必振纪念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展示馆,举行党日活动,进行研学活动,体验采摘蔬果、钓鱼抓鱼、插秧割稻、自助野炊、露营夜宿等活动,品尝、选购这里生产加工的醡辣椒、豆辣蒜、豆腐乳、熏猪肉、红烨酒等红烨老坛系列食品。每次他们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不,细雨纷飞的今天,几个广场上仍停满了自助游轿车和旅行社的大客车,游客们在这里参观纪念馆、读书、品尝土菜、沐浴枫林细雨。
我走进田正立的家。他的家坐落在半山腰上,一栋三层小楼,门前一个天井,边缘耸立着一颗树冠硕大的桂花树和几颗枫树,房后则是一片菜地。三代人都生活在这里。女儿从英国伦敦艺术学院留学归来,父亲把董事长的重担放在了她的肩上。"现在办企业,要依靠年轻人,依靠新思想、新技术。”他家的陈设,除了城区家庭常见的时髦家具和电器外,还有一些我未见过的新设施。墙上贴着国画和油画。离他家不远处,就是他的公司。这里原是一座废弃的村级小学,田正立把它改造成了食品加工厂。
按着,我又去了村党支部书记曾勇和几位农民家里看了看。他们都住着二或三层的小楼房,每家都有一个小院落。房内陈设的家具、电器和厨房设施,不比长沙城里的许多家庭逊色。曾勇告诉我:全村2650多人、751户,户户通了水电和罐装燃气,飘升了上万年的袅袅炊烟正在淡出这里的历史舞台。全村有水田3500亩、山林6000亩,水田实施了土地集中流转,由4个家庭农场经营,种植水稻和油菜,山林还是各家各户自己经营。48个因病因残的弱劳动力和妇女在田正立的公司上班。村党支部和田正立的公司奉行“农村对接城市,产品对接市场,公司对接农户”的发展理念。全村人口的平均年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牲猪、鲜鱼、粮食、蔬菜除了自产自食外,其余以高于市价的价格由田正立的公司收购,加工成坛装食品后销往省内省外。60多岁的田正立、40多岁的曾勇,说起他们的村,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现在全村消除了贫困户,吃的、住的、穿的、用的,不比城里人差多少。”60岁以上的老人,政府每月发放100多元的养老金;65岁以上的老人,政府每年组织一次免费体检;青少年考上大学,政府发放数千元的奖金。每年都有8-10名青少年考上大学。陪同我考察的大学同学、湖南文理学院资深教授、赵必振研究工作者梁颂成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生在这么幸福的社会,不活到90多岁,都不好意思。”
下午,蒙蒙细雨一直没有消停,但仍有自助游的轿车和旅行社的大巴车驶进村来。
我走进了图书馆。馆内有藏书数千册,不但有马克思、毛泽东、习近平的著作,还有林伯渠等常德藉知名政治家的传记、赵必振等常德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丁玲等常德藉知名作家的文学作品,也有农业技术、市场营销方面的图书。几个游客正在聚精会神地读书。管理员是一位脸蛋秀美白净、上穿白色衬衣、举止优雅从容、操着普通话的美女。我问她:“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她的脸上泛起一阵红晕,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叫郑丽,是本村的农妇,没上过大学。”她今年42岁,在此工作已经8年。丈夫开货车跑运输,女儿在鼎城区一中寄宿读高中,儿子在本镇中心小学上四年级。她每天早晨送儿子上学,然后来图书馆上班,晚上回家帮助儿子复习、预习课文。田正立的公司包吃包住,她每月可领工资4000元左右。“我家隔得近,没住公司。”她家有6亩水田,种植水稻和油菜,还有8亩山林,种植油茶,由公公、婆婆打理。
入夜,细雨停了,淡黄色的圆月亮像一张女童的脸,微笑着从树林顶端的缝隙中趔趄着升起,用丝丝凉意抚摸着山村的每片树叶、每栋房子、每口荷塘、每位在室外散步或活动的村民和游客的脸庞。我走进了村民酉生雄的家。酉生雄是一位67岁的老人,理着平头,满面红光,赤裸的上身喷洒着力量。他与老伴坐在门口聊天。地面铺着漂亮的瓷砖,家具摆放得整整齐齐。他告诉我:“我本是石门县的人,和她(指指老伴)组合家庭后,我就来到了这里。我的儿子在广州打工,她的儿子在常德开汽车美容店。一家人很和睦。我本来在张家界收废品,但老伴得上了白血病,我就回来了,陪伴她,侍候她,我要把她拉回来。”他的老伴脸上露出感激的笑容。
面对此村此景,我又记起了陶渊明心心念念的理想社会。眼下的乡村社会,远远超过了陶渊明的梦想。那不过是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封闭小社会。武陵渔人走出桃花源后“诣太守”,“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高尚士刘子冀“欣然规往,未果”。眼前的这个山村,家家户户有电视机、电脑,村民个个有手机,许多年轻人在城里读大学或者工作。这里的信息连通国内国外,这里的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销往省内省外,这里村民的足迹遍布省内省外,这里的道路连通市内市外。东晋的那位武陵太守和高尚士,如果转世来到这里,一定会顺顺利利地进来,受到村民的热情款待,受到赵必振纪念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展示馆的侵染启迪,乐而忘返,安居于此。
(本文删节稿原载《湖南日报》2024年6月3日第15版)
作者龙泽巨简介:男,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教师。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人,1977年12月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今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理事,湖南省原常德市广播电视局(台)、新闻出版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局长,原常德市广播电视局(台)新闻系列主任编辑。1980年开始发表论文,2003年5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论文集《浅思浅谈》,2013年10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浅思浅谈》增订版;1982年开始发表散文,2023年2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一碟盐菜》。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