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闻丨“端午源头”,为何在岳阳?

    2024-06-09 10:36:03

何谓“端午源头”?

——岳阳端午文化IP系列报道历史溯源篇

汨罗江上,楫舞鼓鸣,轻舟竞渡;沿江两岸,彩旗挥舞,呐喊声此起彼伏……6月4至6日,中国汨罗江龙舟超级联赛激情上演,30多支来自全省各地的龙舟队在此一决高下,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每年的端午节,被誉为“端午源头、龙舟故里”的汨罗,因盛大而隆重的端午祭祀、龙舟竞渡、粽子文化节、民俗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一次次备受世人的瞩目,岳阳端午文化IP正逐渐凸显。

人们不禁追问,端午的源头为何在汨罗呢?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五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

农历五月初,正是江湖涨水的季节。“上古时期,先民们不了解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认为这是天上的龙神在操纵。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是为了行舟安全,所以人们要在这个季节举行祭龙活动。”谈及端午节的由来,汨罗市文化馆馆长周海燕表明,原始的端午节本是先民祭龙的节日,是上古时期农耕文明的产物。

岳阳市政协经科委原主任、人文地理作家潘刚强一直深耕于汨罗江流域文化的研究,他翻阅资料发现,三国吴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进筒粮,一名粽。造百索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采艾悬于户上。蹋百草。竞渡。”这是最早记述“端午”的文字。

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病流行的季节,俗称“恶月”。而五月初五为重五,俗称“恶日”。从时令上看,刚过夏至而进入盛夏之时,古人认为这个时节天地间有毒气产生,需要特别防护。《夏小正》中就提出:“是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端午节的起源,最初是为了祭水祭龙,避恶辟邪。《平江县志》中也有记载:“五月五日,沿门插艾悬葛藤。划龙舟为竞渡之戏。具角黍。酌蒲觞,以雄黄、朱砂和酒饮之,用以辟邪。或造纸船游闹街市,谓之送瘟。”


在坊间,“端午节”起源的说法有好几种,其中“屈原说”最广为流传。

浩浩沅湘兮,分流汨兮。东汉许慎《说文》载:“汨,长沙汨罗渊,屈原所沉之水。”其中的“汨罗”特指屈原自沉渊。

公元前278年,楚国国都郢都被攻破。屈原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不已,乃作了《九章》中的《怀沙》后,于五月初五日将衣袍之中装满沙石,义无反顾地自沉于汨罗江(洞庭湖东),以身殉国。悲痛的消息,迅速传遍汨罗江两岸乡村,男女老少纷纷划着船,从四面八方赶来打捞屈原的遗体。两岸的妇孺也将家中煮好的米饭捏成饭坨并用江边箬叶包裹好,丢进汨罗江,以免江中的大鱼和蛟龙伤害屈原的身体。这一悲壮的场面相沿成习并流传了下来。

从此以后,汨罗江两岸人民每年端午节就以划龙舟、吃粽子等多姿多彩的活动来纪念屈原。

因汨罗是最早与屈原相联系的地方,也是最早祭祀屈原的地方。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是日投汨罗,伤其死,命舟楫以拯之。”人们很自然地将端午节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采取包粽子和划龙船等方式来祭祀屈原。唐朝诗人文秀在《端午》一诗中也写道:“节分端午为谁言,自古传闻为屈原”。由此可以证实,汨罗就是端午的源头。
潘刚强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洞庭湖到汨罗江,岳阳、汨罗作为纪念屈原的端午源头,逐渐得到各民族的认同和历代朝廷的认可,端午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汨罗屈原纪念馆的老馆长刘石林是屈学专家,在他看来,汨罗的端午习俗,以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罗江为节点,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屈原投江以前的端午,和其他大多数地方一样,为了祭水祭龙,避恶辟邪。屈原投江以后,汨罗的端午习俗翻开了新的一页。
“出于对屈原的崇敬与爱戴,人们便将这个节日和节日里的所有习俗全部献给了屈原,使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得到升华,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刘石林说,端午节除了防病插菖挂艾、祭龙娱龙、全民公休等原有的习俗外,还演化出许多纪念屈原的新的习俗,如洗端午浴、戴香荷包“扔灾”、五月十五大端午等。
随着屈原影响力的扩大,这些演变后的习俗,渐渐地传到其他地方,到今天,除个别地区外,全国大多数地方都认同端午节是专门纪念屈原的节日。
“试想,如果屈原不投江,人们会把这个节日和节日里的所有习俗献给屈原吗?如果不是在汨罗投江,汨罗的端午习俗会得到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吗?从纪念屈原的角度,端午的源头就在汨罗嘛!”刘石林感慨道。(黄梅 冯子怡)


责编:王相辉

一审:周磊

二审:徐典波

三审:刘永涛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