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端午源头”?岳阳端午文化 系列报道民俗韵味篇

  岳阳日报   2024-06-09 10:29:51

汨罗江上龙舟竞渡。记者 彭正阳 摄

何谓“端午源头”?

——岳阳端午文化 系列报道民俗韵味篇

碧波白浪间,龙舟竞渡鼓声震天;车水马龙处,游人纷至沓来……临近端午,被誉为“端午源头、龙舟故里”的汨罗江畔节日氛围浓厚。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全国各地的庆祝方式丰富多样。汨罗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近日,记者来到汨罗江畔,带大家一起去感受端午民俗的文化韵味。

在汨罗江中下游一带,仍保留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每逢五月初五,龙舟竞渡、吃粽子、插艾草、挂菖蒲、踏露水、唱老戏等精彩或神秘的习俗都在这一带竞相上演。

龙舟祭祀有仪式

在汨罗流传这样一个说法:“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年船。”龙舟竞渡是汨罗端午习俗的一大亮点。

相传,屈原端午投江,两岸数百艘渔船争相打捞。此后每年,人们就用船只竞渡的形式为屈原招魂、祭祀,并逐渐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流传至今。

与全国其他地区的龙舟相比,汨罗龙舟的式样是龙头凤尾“飞凫式”龙舟,一般由龙头、龙身、龙骨、凤尾4部分组成,外加桨和舵。凤尾一般由九根长竹片涂上红漆而成。龙舟划动之时,则可见到红凤尾与荡起的白波交相呼应。

按照汨罗传统龙舟风俗,龙舟队在参加比赛前,会举行祭龙头、龙头点睛、龙舟上红、龙舟下水等一系列仪式。传统龙舟队伍在比赛期间都延续着这些风俗。

祭龙头,指的是各参赛的龙舟队一齐扛着龙头,上玉笥山屈子祠举行祭祀仪式。祭龙头后,还会为龙头点睛,祈求诸事顺遂,一系列仪式完成后龙舟才会入江参赛。

比赛直至大端午这天,龙舟队员们一人提一舱,将龙舟抬着送去安全的地方吊挂收置,对待龙头更要特别尊重,选择祠堂或一户最可靠人家的阁楼上或堂屋内放置,每月初一、十五上香,以保持龙的灵性,直到第二年端午再度请出。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本地龙舟队伍中的选手都是从全国各地赶回来的,王亮在杭州从事电商工作,前一阵子听说老家的龙舟队缺选手,马上就报名回来参加训练了。

“技术虽然不精,但是我有拼搏奋斗、舍得吃苦的龙舟精神。”王亮满怀豪情地说,通过这次活动,把大家团结在一起,觉得很有意义,还有的兄弟在国外工作,都会专门飞回国参赛。

汨罗粽子有特色

粽子,古称“角黍”。最早记载于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土记》,其云:“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于是口口相传,相沿成俗。

汨罗粽子外形呈牛角状,粽体颜色橙黄,晶莹透亮,入口糯软略粘,清香味甜。2019年10月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对“汨罗粽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当地居民告诉记者,古时汨罗人为怀念屈原,将祭龙用的竹筒饭扔到江中。某年端午,屈原托梦,称祭品都被江中鱼虾所食,“可用粽叶裹饭,呈尖角,鱼虾误视为菱角,再系五色丝线。”此后,民间便以牛角粽代替了竹筒饭,于是汨罗粽子外形呈奇特的牛角状。这是由于动物角是人、神沟通的灵物,所以古人祭祀神灵所供奉之物,均以角为贵。而古代耕牛资源稀缺,牛又是农家宝贝,以农耕赖以生存的先民们,于是将箬叶把黍米包裹成牛角形状,代替牛头作为祭祀屈原的祭品,不仅表达人们对屈原的崇敬之情,也是先民智慧的体现。

插艾叶、挂菖蒲有讲究

汨罗独有的另一项习俗,是插艾叶、挂菖蒲。汨罗市屈原纪念馆馆长徐蔚明介绍,艾叶是一种药材,有特殊的香味,汨罗素有“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的民谣。

每年端午,每家每户都要将艾叶插在门窗上驱虫除害。菖蒲则形似宝剑,自古就有“五月五日午,屈原骑艾虎,手持菖蒲剑,驱魔归地府”的传说,所以汨罗人把菖蒲视为屈原佩带的长剑,插在门窗取驱邪之意。在大端阳这天,汨罗江两岸百姓还要将孩子们于初五这天挂在身上的香囊取下,叫作“扔灾”。

如今,市场上所见到的端午香囊,外用各色真丝锦缎做表,内装多种高级健康香料,里外融合透出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汨罗香囊制作技艺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其最大的特色是以《楚辞》中的香草、香木、诗词为图样,囊内塞满《楚辞》中的各种香草、香木,被誉为从《楚辞》中走来的香囊。“求先生之汨罗兮,揽蘅若以荐芳”,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在其《吊屈原文》中便记载了汨罗江畔以香草纪念屈原的习俗。汨罗香囊传递着屈原精神,具有极大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审美、康养、经济价值。

对于汨罗人而言,其他节日可以不回家,但是端午节,无论在哪里,都要赶回家。

“我已经买好了高铁票,准备7日晚上出发回家了。”在深圳工作的张芳告诉记者,她定居在深圳,偶尔过年可能会因为工作原因回不了家,但是过端午,是一定要回汨罗的,因为在她心中,端午节就是“年”。

端午节只是五月初五吗?其实不然,在汨罗过端午,是从初五到十五。五月初五是“小端午”,五月十五则是“大端午”。

“大端午”又称大端阳。屈原于五月初五怀沙自沉,直到第十天,人们才在汨罗江下游将他的遗体打捞上来。这一天已经是五月十五了,自此之后汨罗江两岸的百姓也十分看重这个日子,称五月十五为大端阳。屈学专家刘石林对汨罗江畔的端午习俗了如指掌。他说,最初汨罗江畔只有五月初五,没有“大端阳”。汨罗的“大端阳”因屈原而诞生。自此以后,每年自农历五月初五起,汨罗江两岸划龙舟、抛粽子,各种纪念、祭祀活动热热闹闹,一直到十五才收场。

如今,在汨罗赛龙舟和端午习俗体验还在延续。游客在农历五月十五前的任何一天来到屈子文化园,依旧能切实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端午节是汨罗人心中的“年”

端午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回眸史海,2300年前,屈原在汨罗江畔行吟求索、叩问天地。他“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开辟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先河。他忍而不舍、峻洁好修的精神,成为穿越时空的巨大力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2009年,以纪念屈原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及其传说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这些年,汨罗以“教育+”培育活态传承力量,多维赋能屈原文化、端午文化的普及推广。为深化“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工作,当地编纂了《汨罗市乡土习俗与文化》《汨罗非遗校园读本》等校本教材,在全市中小学校建立了10多所非遗传承特色学校,推动屈原文化、端午文化走向生活化、大众化。

目前,汨罗市长乐镇长乐初级中学将“高跷”纳入常规体育课程,罗城学校及各民办艺术培训机构等开设了划龙舟、做香囊、包粽子等非遗社团。当地还鼓励非遗名师带徒授艺,面向社会招募非遗传承志愿者,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和年轻人参与,广泛培养非遗传承“接班人”,非遗“老中青传帮带”传承体系日益完善。

记者手记

端午即将来临,在这传统的节日里,品尝美食,参与体验丰富的民俗活动,更多的人在浓厚的氛围里了解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端午”不仅是一种文化习俗,更是上升为一种民族信仰!

□本报记者 李 婷 实习记者 冯子怡

责编:王相辉

一审:周磊

二审:徐典波

三审:刘永涛

来源:岳阳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