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孑孓》,体会镇上人去城里生存的故事

    2024-06-07 17:33:44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6月7日讯(记者 黄煌 通讯员 杨苏涵 贺志丹)“孑孓”本是对蚊子幼虫的称呼,但这一意象在作家一泓的作品中却揭示着另外一层深意。6月7日上午,文本即生活——《孑孓——镇上人城里生存文本》(简称《孑孓》)读书会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举行。活动现场,该书作者一泓与该书编辑、以及来自湖南省社科院、湖南师范大学等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文本与生活”。

《孑孓——镇上人城里生存文本》是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的 “大风”原创长篇小说系列作品之一。该书的文本无论是在语言使用、文本结构和叙事方式上都不同于一般的叙事小说。全文本时间跨度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地域横亘乡镇至城市,是一个时代一代人从一个小世界到一个大世界的故事。书中讲述了一个“我”,一个“了了”,以及一些穿插其中的镇上人城里人的一些零零碎碎的小生活、小场景。这些不知道是被虚构了还是被缩小放大了的群像最终在语言之中互为镜像、互相取暖、互相背离构筑了一个长达三十五万字的长文本。

青年学者陈雅琪分享了她对本书的读后感,她认为本书形式上的特点十分鲜明,除此之外,书籍还有很强的互文性,其中也包含着自嘲反讽的意味。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博士刘启民表示,读毕全书她非常好奇“这个人到底经历了什么,他会像这样说话。”

该书编辑苏日娜表示,《孑孓》的特殊也体现了这个书名上面,“一开始是想换一个名字,因为这个名字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甚至不知道怎么读。”最终坚持仍用这个书名,她解释,“从字形上看,孑孓两字像一对互为镜像的图形,看久了是一副很统一很和谐的图形,而孑孓的字面意思,也揭示了书中两位主角走向城市但最终殊途同归的人生道路,对应着这本书的脉络和作者想要揭示的生活的真相。”

一泓表示,该书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长篇小说”,而只是一个“汉语长文本”。他像是在无视诸多的写作规则试图寻找到一条当代汉语写作的新路子,他反复引用罗兰·巴特的话“不是文本在描述生活,而是生活在重复文本。”一泓说,文本大于文学,语言高于故事。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