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6-05 15:40:15
警惕“培训”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发布关于防范“套路运”“套路贷”等各类形式诱骗贷款的风险提示,提醒包括求职者在内的广大消费者提防风险。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公司以“高薪”“内推”等为噱头,邀约初入职场的求职者面试而后以各种理由引导求职者贷款“培训”。最终,求职者工作没着落,还背上了贷款。提醒年轻求职者,找工作一旦涉及交钱务必提高警惕。
疑惑
受邀面试却贷了款
毕业快一年,赵宁已找到了新工作,但他还在为去年找工作的一次经历“买单”。“被骗”的经历让他难忘,眼下每个月仍需支付的分期贷款,也让他心烦。
去年春节后,工作还没眉目的赵宁十分焦急。他打开几款招聘软件,向一些岗位投递出近30份简历。不久,一家自己并未投简历的软件公司,邀请他前去面试。想着机会难得,赵宁悉心准备。然而,“面试官”当天问到的几个问题,他回答得不太理想。在现场,他被建议签合同进行三个月的“岗前培训”,学费等费用共计23800元,“我最初以为去面试的岗位是这家公司的,后来才明白他们是搞‘培训’,然后往别的公司‘塞’人。”
23800元不是一个小数目,赵宁当时表示没钱。而后,工作人员便现场引导他填写资料,申请了“学易分期”,“就填了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家人姓名、联系方式等资料,很快就下款了。”赵宁说,当时他并不了解这是贷款,填完资料也没让他签字,“以为这是工作以后打钱进去的渠道。要知道是贷款,我肯定不同意。”
张强勇也有类似经历。“在软件上没有投过那家公司,但却在投简历第二天就收到了他们的面试邀请。”张强勇介绍,当时一共进行了两轮“面试”,而后他也被建议进行两个月的技能培训。第一次面试时,张强勇就质疑对方是培训机构,结果被否认。第二轮面试时,工作人员就开始引导他“有内荐通道。”最终,为了尽快上班赚钱,给家里减轻负担,张强勇在填写资料、录制视频后,贷款了19800元。然而,培训期满后,张强勇找了一个多月工作,依旧“找不着”。
手法
内推高薪全是陷阱
记者调查发现,年轻求职者找工作时被要求“培训”而背上贷款的案例不少。在“黑猫投诉”平台,仅以“培训贷”为关键词检索,就找到近2.5万条相关投诉。这种招聘转培训的方式,如何实现?
“最初以为是去面试那家公司的岗位。”赵宁说,然而在面试时,才发现自己误会了。当他听到工作经验不足,需先“岗前培训”才会被介绍工作时,也曾犹豫。但对方承诺只要完成“岗前培训”,百分之百能介绍去别的公司面试,且月薪不低于9000元。听到信誓旦旦的承诺,赵宁才下定决心填写资料申请了“学费”。“回过头看,他们都是口头那么说,都不会给你留证据、留把柄。”
除了直接以“面试”为由对求职者发出邀请之外,设计诱人的薪水噱头,是“招转培”前端的重要一步。张强勇之所以也坠入陷阱,同样是着了“高薪”噱头的道。
“跟我说的是高薪工作,内部推荐就业”。当时,对方声称只要学完培训课程,可以有一个月一万元以上工资的工作。张强勇说,尽管最终与他签订的协议中写明,所推荐的工作工资不少于6000元每月,但考虑到自己的学历水平和家庭经济情况,他也可以接受。
要让年轻求职者接受并愿意贷款,卸下戒备心是关键环节。在这方面,一些公司手法可谓五花八门。例如,拿出资料佐证。以赵宁的“面试”经历为例,当时工作人员不仅拿出许多合同,展示其“合作”的公司情况,同时还承诺推荐的工作月薪金额。“当时心里着急,加上有承诺,就配合申请了学费。”此外,为了让求职者卸下包袱,一些公司还使用了“先学后付”的模式。
“想着先学后付挺好,按照他说的不低于6000元月薪,上班3个多月也就还清了。”张强勇说,自己当时决定“赌一把”。不过,如今他已发现“赌”得太冒险,“他们就是抓住我们刚出社会经验少、懂事的孩子想给家里减轻负担的这种心思,坑蒙拐骗。”
调查
合同坑多公司“病”多
随着调查,记者发现类似“招转培”陷阱,背后公司常存在不少问题。即使是签订的合同协议,也埋了不少坑。
邀请赵宁“面试”的软件公司,在“黑猫投诉”有超过10条投诉。记者登录企查查平台,发现这家公司尽管是存续状态,但“法律诉讼”一栏显示有98个记录。其中,司法案件有36个。目前公司被打上“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被执行人”等标签。记者注意到,这家企业的经营范围中,并不明确包含与劳动咨询服务、职业介绍等相关的经营事项。
让张强勇“头疼”的科技公司,目前经营状态为存续,参保人数为0。尽管没有法律诉讼,但却有15次变更记录。尤其是2022年以来,这家公司董事、法定代表人、投资人以及公司登记住所等信息的变更频繁。2023年至今,该公司的董事、法定代表人、投资人、住所等都有变更记录。
调查发现,向求职者发出“面试”邀约的相关公司,与求职者签订的协议也埋了“坑”。张强勇签订的协议名为《咨询服务协议书》。其中写明“鉴于甲方为一家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的企业……”然而记者在“企查查”查询,这家公司的经营范围主要是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技术转让;计算机技术培训;销售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通信设备等。
不止如此,协议中模糊了贷款的面目和“招转培”的性质。在服务费用部分,协议中写到“(乙方)签订本协议当日向甲方自行选择信用担保分期形式向甲方支付服务费用或支付全部服务费用。”在协议开头,原本“面试”邀请是由公司(甲方)发出,但通过前期种种引导手法,内容变为了“乙方希望通过甲方的咨询服务获得相应知识、技术与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努力达到本协议及学习和项目的要求并在未来解决就业问题……”
维权
多种“难”相互缠绕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曾发布2023年第1号预警:警惕“培训贷”陷阱。如今,背上贷款的赵宁担心自己被影响征信,消极应对还款的张强勇则说自己被起诉了。
记者发现,坠入“招转培”陷阱的年轻求职者,维权面临不小难度。能够要回所谓“学费”或者取消分期付款的,是较少数。多数求职者想要维权,却由于证据、资料等因素面临尴尬。
赵宁和张强勇在发现“有问题”后,都曾和其他人一起报警。然而,得到的答复多是相关证据不足,暂无法立案。“说是民事纠纷,让自己协商处理。”也有求职者表示,自己将“招转培”的公司起诉,后因证据不足而败诉。
除了证据多少、相关公司“闪展腾挪”之外,维权困难还有事实认定这一重要因素。对于“招转培”“培训贷”类似的陷阱维权,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民商法系主任严城此前表示,从法律层面看,学员作为成年人,在签约时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培训机构、借贷平台签订的合同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要界定其中是否存在民事欺诈甚至刑事诈骗,存在一定难度。即便支持了学员的退款请求,也存在执行困难的问题。他提醒,“培训贷”陷阱持续存在,说明存在监管上的漏洞。也有人指出,“培训贷”骗局是不良“校园贷”的另一种翻版。
“劳动力市场上,一直存在对求职者的劳动欺诈。即使签订了所谓合同协议,维权也常常面临多种‘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法室副主任、研究员王天玉说。比如,举证难,具体承诺保障的内容认定难,查清事实难,定性难等。他提醒,面对突如其来的面试或者就业机会,求职者要有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自我检验真伪的能力,以及财产管理安全的意识。此外,正规职业培训的成本不会由个人承担,也不会随意扣诸如押金、违约金等,“涉及交钱尤其要谨慎。”
责编:施泉江
一审:施泉江
二审:邓晶琎
三审:蒙志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