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4 17:59:53
杨丹
进入5月,又到了吃荔枝的季节。与友人同访郴州临武,我们不但吃到了南来的荔枝,还在修复后的秦汉古道上寻幽觅古,听了一出东汉时期临武县令唐羌为民请愿罢荔贡的故事。
临武不出产荔枝,可在荔枝北贡的历史长流中,临武是绕不开的一个地方。
就水果而言,在文学作品中,华丽丽地登场,被反复地吟咏,窃以为,莫过于荔枝。从唐代杜牧到北宋苏轼,再到当下畅销作家马伯庸,都以荔枝为题留下过名篇。那一颗颗绯红扎手的小果,身价不菲,话题不衰,流量一直在线,影响力远超其本来的价值,承载了统治阶层的欲望,小老百姓的苦难,甚至国运。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古驿道上,烟尘滚滚,快马蹄跶,兵士困倦,路上的行人急忙躲避让路,生怕耽搁紧要的军情,却不知十万火急赶运来的不是军情,而是南来的荔枝……骊山下的华清宫中,洗浴后的杨贵妃吃上了新鲜的荔枝,笑得更妩媚了。诗人杜牧,剪裁的送荔枝这一镜头,以微见著,精妙绝伦。老师告诉我们,这首诗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可学生时代的我总在背诵了意义之后,思维跑偏,暗撮撮地走神:荔枝到底是个什么味儿?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因为苏轼的描述,我对荔枝的思慕,又增加了几分。家乡在湘黔交界处,美则美矣,可群山环绕,过去交通及其不便。对于“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荔枝,这个对保鲜有高要求的金贵东西,我只能在教科书里认识它。
真正与荔枝的亲密接触,始于大学。炎炎夏日,剥一颗冰镇的荔枝,进口的瞬间,顿觉苏轼不是在夸张,而在写实。都说胃是最恋旧的,胃是有乡愁的。可荔枝,径直越过胃的怀旧和乡愁,多年来在我最爱食物中稳稳霸榜。这原因,除了味蕾的相宜与多年的求而不得,还离不开历史名人赋予它的光环。
杨贵妃的笑终结在了马嵬坡。其实,杨贵妃只是一个背锅的。在男人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习惯于视女人为祸水,让女人为男人的昏庸和失败买单。关于荔枝的进贡也是一样。
岭南向中央朝廷进贡荔枝,并不是杨贵妃的专利。这事,始于汉武帝刘彻。
长安的皇家园林上林苑是汉武帝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宫室众多,宏伟壮观,满是奇珍异兽。大才子司马相如曾写过2691字的长赋——《上林赋》,借楚国子虚先生和齐国乌有先生的对谈而展开,笔法铺张夸饰,文辞华美生僻,极致描绘了园林的壮丽胜景和天子游猎时的盛大场面,尽显大汉之繁荣与天子的仪威。此赋被公认为汉大赋代表作,也是司马相如“货与帝王家”的炫技之作。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派兵攻破南越国,设立交趾九郡。随即下令将南方的珍稀花木移植到上林苑中,包括百株荔枝树。为了让荔枝树存活,他还盖了一个大温室,取名“扶荔宫”。兴许是水土不服,也许是移栽方式的问题,荔枝树全都枯死了。
汉武帝是什么人?他一生开疆拓土,屡次兴兵,安内攘外,在加强了中央集权之后,南收两越、北逐匈奴、开西南夷、通西域、东定朝鲜,做到了“广徕四夷,教通四海”。也因穷兵黩武,死后得谥号“武”。雄才大略、自觉建了不世之功业的他充满了征服欲,从来不是一个轻易服输的主:四夷都征服了,难道还不能征服一棵树?
他不停地命人从南方送荔枝树来,责令精心养护,终于有一株好象状态不错,活了下来,果农们长吁一口气。可这株坚强的独苗,最终也难抵北国的风霜,魂归故土了。武帝失望之下,迁怒于养树的果农和管事的园吏,竟打杀了数十人。
此后,他不再提种荔枝。可荔枝如此美味,肯定得继续吃,不能停啊。于是,他下令岭南每年向朝廷进贡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
从岭南到长安,迢迢几千里,可水路也可陆路。荔枝先是走的水路,交趾州所属七个郡上贡的荔枝,全部从泉州渡海运来。大海喜怒不定,能让货船一帆风顺,也可以如巨兽般瞬间张开大嘴,令船毁人亡。因为“风波艰阻,沉溺相系”,汉章帝年间,大司农郑弘上书,建议开辟零陵郡与桂阳郡的山道,改海运为陆运。郑弘奉旨修路,凿石开山,跨涧架桥,历时三年,崎岖山路变为坦途。这在《后汉书》和《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注:当时的零陵郡为现在的湖南永州和广西北部,桂阳郡包括今郴州、广东韶关以及清远市部分县。)
位于桂岭山脉的临武,正是荔贡改走陆路后的必经之地。
临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载,“临武地名最古,战国楚即为临武邑,汉始置临武县”,“楚南郡邑之最古者,莫如临武”。据此推算,临武有着2300多年的行政建制史。
临武居南北交通枢纽。其地处“楚头粤尾”分界线,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南来北往的通衢要冲。临武古道自古就是中原至南越距离最短且最适宜的互通之地,南下广州,北上中原的交通要道,陆路、水路必经,堪称“古代京广线”。临武也因此极具战略意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文化交流、商贸互通的交汇点。
这么重要的古道,理所当然成为临武此行的打卡地。
临武秦汉古道广场
秦汉古道广场位于县城环城南路,是秦汉古道临武段的入口。广场依山而建,正中立着秦汉古道四个大字,字后面的花岗岩方形台基上,站着伏波将军马援策马持戈的铜像。广场左边矗立着一个大牌坊,古道入口在广场右边。天公非常作美,不雨不晒,我们兴致勃勃地拾级而上。修复后的古道宽约1.8米,由大块青石板砌成,爬起来不费劲,路旁古木森森,更平添了几分阴凉。我们走走停停,新奇而雀跃,一会儿察看旧石板上千年骡马反复踏踩出的凹窝,一会儿讨论伴古道而修的水渠功用,一会儿在古凉亭——伏越亭前凝神细品,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出城第一关——溱水关。站在雄踞山隘的溱水关前,有清风徐来,怀想古今,令人思绪翻滚,宜慷慨悲歌,抒发幽情,也宜留此存照。
古道旁的农人铜像
这条古道,上溯秦汉,历经风霜,闪耀刀光剑影,点染繁华荣光,流淌传奇故事,静看日出星落。开阔蜿蜒的青石路上,南征北战的武人、南迁北仕的官人、南来北往的商人、南下北上的旅人,无数身影重叠,无数足迹洒落……
修复后的秦汉古道
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在楚旧道基础上开辟了“新道”,派五十万大军分五路挥师百越。秦尉赵陀率领的一路军队,便由临武骑田岭道进入岭南,抵番禺(今广州)。
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奉光武帝之令,前往广西、越南,平定征侧、征贰两姐妹发动的“交趾之乱”,往返均扎营于临武骡岭,骡岭因此得名马侯岭。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唐宋八大家之韩愈与好友监察御史张署,分别被贬为广东阳山县令和临武县令。两人相约,每月初十相聚,地点定在临武境内与广东连县交界的韭菜水村(今九泽水)。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知交好友吟诗作文,寄情山水,吐槽政令,相互取暖,是那段灰暗人生的莫大慰藉。又一个初十,韩愈骑驴北来,张署坐马南去,相聚韭菜水。两人将马和驴子拴在村民的牛棚窗户边,便开始秉烛夜谈。半夜,忽闻虎啸振天,马嘶驴叫,两人惊惧,不敢开门。闻声而来的村民点了火把,拿了棍棒前来查看,发现马和驴子都不见了,赶紧帮着寻找,马被找回了,但驴子被老虎吃掉了。这就是韩愈韭菜水失驴的故事。为纪念韩愈和张署,临武人将官山改名为韩张山,并在山顶建韩张祠。
南宋初年,曹成率农民起义军从江西杀入湖南,打郴州,占桂阳监。朝廷在多次派兵镇压未果的情形下,紧急调正在抗金前线的名将岳飞前来,岳家军就扎营在临武葡萄湾一带。军队长途奔袭,非常疲惫,加之国库空虚,兵械、粮草补给严重跟不上,岳飞忧心忡忡。这时,临武乡绅王进宥慷慨好义,“忿民为贼所累”,将祖上北宋名将王仁鞠至其父四代人积累的财富,捐出大部分作军饷,让岳家军没有后顾之忧,顺利平定了曹成。为表彰王进宥的忠心和大义,高宗御笔亲题“屏翰第”和“屏翰王室”两块匾额。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一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最后一次出游时已51岁,计划由赣入湘,经衡湘,再往广西。途中,他从蓝山入临武,在临武待了4天,打着火把仔细考察了龙洞和凤岩,并写了两千多字的游记。对石门龙洞有“水底白石龙一条”的奇景尤为赞赏,称“从来所历诸洞,有此屈折者,无此明爽,有此宏丽者,无此玲珑,即此已足压倒众奇矣。”
临武龙洞中的石龙栩栩如生
这条古道,因为是荔贡之路,更饱浸着老百性的血泪。
2022年,马伯庸小说《长安的荔枝》一经推出,大受追捧。故事的脑洞开得挺大,九品小吏李善德被同僚挖坑,当上荔枝使,被迫接受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贵妃诞辰日,献上新鲜荔枝。当他历经艰辛、九死一生,做了无数的试验,终于完成了任务后,却因直言进谏,全家被发配到岭南。戏剧的是,也正因被发配,最终免去了长安城破身死之祸。一颗荔枝,勾连出底层小人物在乱世的颠簸命运。
在书中,马伯庸对荔枝的保鲜和运输,进行了详尽有趣的描述,其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之状,令人咋舌。
现实往往更加残酷。
为了让娇贵的荔枝保持新鲜,汉代时,沿途官员设立了许多站点,要求役夫们日夜兼程,轮流传送。许多役夫在送荔枝的路上累死或病死了。“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
好在这个世界有黑暗,就有光明。有视百姓为蝼蚁,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不顾百姓死活的统治者,也从来不缺体恤民苦、为民请命的英雄。东汉和帝永元十五年(103年),一个基层官员、时任桂阳郡临武县令的唐羌挺身而出,向汉和帝刘肇冒死进谏,请求取消荔贡:
“臣闻上不以滋味为德,下不以贡膳为功。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
这在当时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大家知道,汉武帝当初为了荔枝树没养活一事,杀了不少人。从西汉武帝到东汉和帝,荔贡已有200多年,成为皇家一个专属福利和消费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哪怕是陋习,想打破它,来自既得利益方的阻力会非常大。进谏这个事吧,搞好了,自己没好处;搞不好,天子一怒,脑袋得搬家。多少有劝谏之责的高官没敢动这个奶酪,唐羌一个芝麻官官小胆子大,将性命置之度外,犯颜直谏。
唐羌是热血的,也是幸运的,他碰到了一个好皇帝。和帝和他的老祖宗武帝,不是一路人。和帝听取了唐羌的建议,下诏曰“远国珍馐,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罢除了荔贡。
唐羌罢荔贡,让临武再一次在史书上留下一个闪光点。唐羌是临武的骄傲,其罢荔贡的故事一直在五岭地区久为传唱。
东汉之后,各朝再兴荔贡,致民生再度多艰,这是废兴更替的历史轮回,无损于唐羌的功绩。
余幸甚:来到临武,吃到了临武的荔枝,可以清凉一夏。
责编:姚铮铮
一审:姚铮铮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