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慧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5-29 15:31:5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金慧
“一曲浣纱终别离,断缆身负家国义。”5月28日至29日,舞剧《西施》在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以翩跹舞姿再现“沉鱼美人”西施的传奇人生。
该剧的总策划、总制作人谢琼是从长沙走出去的湘妹子。这次携新作返湘演出,谢琼表示:“西施心怀天下的大气情怀是一种女性力量,是我们女性的榜样,更是世人对人性美好的永恒梦想。”
现代视角解读西施:女性的责任与担当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既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也是舞台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近代以来,以西施为主人公的戏曲、话剧、歌剧、芭蕾舞剧等佳作更是层出不穷、影响深远。
舞剧《西施》,谢琼从现代年轻人的视角出发,突出了西施赴吴前的人生经历,探索女性的成长与蜕变。
“西施是一个有着大仁、大义、大爱的女性,她的形象不仅是两千多年前的传奇,也活在当下,影响未来,西施就是女性精神的代名词。”谢琼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源自她的创业女性身份,她自己就从西施身上汲取着这股精神力量。
“西施有着内心强大、外柔内刚、独当一面的特点,能勇敢地站出来,担负起责任,守护热爱的人和事。”谢琼告诉记者,“西施心怀天下的大气情怀启迪了我,鼓励我带领团队,创作出更多有时代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艺精品。”
古典与现代融合,舞段出圈有文章
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上,舞剧《西施》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舞蹈语汇方面,《西施》有许多深得中国古典舞精髓的精彩舞段,比如西施地响屐舞、教习嬷嬷的独舞、越国士兵的船拳舞,都火爆全网。
历史上相传西施就是一名出色的舞蹈家,可与“一舞剑器动四方”的公孙大娘、擅长惊鸿舞的梅妃江采苹等人并称。西施的舞蹈事迹就是响屐舞。西施在裙边缀满了小巧的铃铛,穿上木屐,每当她木板上踱步时,脚下就会发出有节奏的回声,裙边的小铃铛也会跟着响起清脆悦耳的声响。这就是响屐舞的由来。
不过西施首创地响屐舞,具体跳法早已失传。直到两千多年后的21世纪,才被学界业界复现。因为颇有踢踏舞的神韵,也被喜爱的观众送上了“中国最早的踢踏舞”爱称。在舞剧《西施》中,就能见到这段纤纤玉手、腰若蒲柳、脚着木屐、裙系小铃的精彩表演。
在舞剧《西施》中,还能找到许多中华传统武术的踪影。教习嬷嬷的独舞将弹跳与武功技巧相结合,刚柔并济。越国士兵的船拳舞,灵感来自于江南的非遗项目船拳。过去渔民在船头练拳,不同于陆地习武,既要顾及狭小有限的空间,又要适应风浪颠簸的环境,所以形成了动作紧凑、躲闪灵活等特点。
谢琼介绍,舞剧《西施》除了古典感,也有时尚感、现代感的表现。比如舞台空间采用了虚实交错的设计理念,为剧中人物营造了两层幻境。一层是西施对于爱情的幻想,一层是越王勾践为了复国大业而为吴国上下营造的纸醉金迷的假象。
两层幻境是通过镜像的舞台布景来体现的,纸雕质感的亭台楼阁、山峦船舶都被倒挂在舞台上方,犹如镜花水月的寓意。
首席推荐官杨丽萍,一台戏代言一座城
舞剧《西施》的主创阵容十分豪华。文学顾问是中国著名作家和编剧、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总编导是辽宁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辽宁歌舞团首席王韬瑞。编导张振国、徐静娴是中国优秀青年舞蹈家。服装设计阳东霖、造型设计贾雷的代表作是大家熟悉的《平潭映象》《只此青绿》。
在这些名单中,记者还找到了一个名字——杨丽萍。谢琼介绍,杨丽萍是舞剧《西施》的艺术总指导,也是诸暨市文艺顾问,诸暨正是西施的故里。
杨丽萍可以说是这部剧的首席推荐官,她这样盛赞:“舞剧《西施》从年轻人的角度,完成了对经典IP的全新解读,很有心意,也很有想法。舞蹈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艺术形式,尊重当地的文化,用舞蹈的肢体语言表达一方水土,这是我想传达给年轻一辈的精神。这是一种启迪,地方文化与舞蹈艺术应是共生创作、生生不息的。”
谢琼现任浙江鸿艺文旅传媒集团副总裁、杭州鸿艺映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她告诉记者,鸿艺提出了“一台戏代言一座城”的口号,推出的《断桥》《平潭映象》《新孔雀东南飞》《荆楚映象》等,瞄准的都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赛道。
谢琼表示,现在观众的文化品位越来越高,已经上演的旅游演艺也要持续打磨,让作品的生命力更为持久。湖南旅游演艺的基础非常好,文旅项目的打造,其实就是城市名片的打造,这是一个“旅游让文化产业化,文化让旅游内容化”的双向赋能过程。
责编:金慧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