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帙恒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5-27 21:58:34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年少的我们,曾在一首首诗词中备受感召,凌云壮志。如今,匆匆夏至,又到了凤凰花开的路口,“到何处去”成为又一批毕业生面临的首要问题。
繁华的大都市、光鲜的职业,热门的风口上从不乏熙熙攘攘的人群;踏上一条孤独的小径,扎根在基层沃土,同样是一群人的坚持。
选择“热闹”还是“孤独”?百年前曾有个“同龄人”,在这个问题前驻足——
1919年至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进入高潮。一位从湖南韶山冲里走出来的青年为湘籍学子赴法留学奔走忙碌,却在临行前放弃这一宝贵机会。
这个青年就是毛泽东。
如今,一群新时代青年,沿着毛泽东同志的足迹,在湖南接受扎实的历练,认知真实的中国,建设希望的热土。
0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征程上,年轻干部重任在肩、大有可为,必须牢记初心使命、顽强拼搏进取,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每年,都有一群大学毕业生选择成为选调生,奔赴三湘大地扎根锻炼;又会有一批“基层毕业生”选择在锻炼期满后继续留在基层。
放弃回省直机关工作、留在基层锻炼,这是2021届湖南省直选调生杨帆在锻炼期满后,经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从清华学子到乡镇干部,他眼里的浏阳北盛镇一直都是“可爱”的。在他看来,基层怎么不可爱、可亲、可念?老百姓虽然有各式各样的诉求,但是他们又是那么的淳朴,只要你能够跟他们坐在一起、倾听他们的诉求,那他们将回馈给你最大的善意。这种做事情老百姓认可、自己也开心的正循环反馈,带来直接而充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便是他选择继续留在基层的最大原因。
(杨帆深夜排查污水处理泵站设施)
杨帆的选择并不是个例,2021届邵阳市直选调生杨澜清也在锻炼期满后放弃回市直机关工作的机会,选择留在基层。
2021年,杨澜清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后回到湖南,这个从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小山村走出的大学生,又回到了这片土地。两年间,她创新性开展“陈家桥一桌菜”农文旅活动,打造“崇学杯”奖教奖学活动品牌,推广移风易俗“12345”新模式,更在锻炼期满后选择留在基层,继续建设邵阳北塔区陈家桥镇。她说,党中央高度重视做好“三农”工作,基层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在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过程中,她感受到了年轻人的力量。
(杨澜清策划“陈家桥一桌菜”农文旅活动)
时针拨回2022年末的一个深夜,在北大校园,杨哲华关掉了宿舍最后一盏灯,望向北京的夜空想着:“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到底要追求什么?”当时的他,彻夜未眠。后来,他发现,一篇优秀的时评文章、扎实的调研报告,背后凝聚的是亲历政策执行、直面基层动态,是无数次走村入户、上山下河的实地考察,没有一颗坚持做实事的心,是决不能完成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为全人类的解放奋斗终身”……“远处”的群峰显现出隐约的道路,他想:现在就出发!于是,杨哲华回到了家乡永州锻炼。
(杨哲华向群众解释政策)
2023年,清华大学的常佳豪在面临择业选择时想到: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让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变得更好,还在于为整个社会和国家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在于尽可能地去影响和改变所处的社会与人民的生活。于是,他决定放弃高薪岗位,回到家乡岳阳,并告诉父母他选择回到湖南的原因:“如果湖南人都不回来建设湖南,那湖南该由谁来建设?”他说,要把选调生当作一份“事业”而非一份“工作”。
(常佳豪向初三学生分享学习经验)
与此同时,每年还有不少来自其他省份的毕业生选择来到湖南。
2022年,江西小伙子吴海波第一次来到湖南,在此之前,他一直在江西读书。吴海波从小在农村长大,山间田野、乡土民风伴随他一路成长进步,涵养了他对农村乡土的深厚感情。“只要土地在,何处不家乡”,从南昌大学毕业,回到农村一线成长锻炼,可以让他发挥所学所能,回馈乡土基层。他说,湖南以宽阔的怀抱接纳了他,在这里,他可以增长才干、实现抱负。
(吴海波同群众一起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2023年,吕康从齐鲁大地奔赴湖湘大地,初到基层,有异地思乡的不适,也有面对困难的焦急,但通过一次次上门入户、群众接访、政策宣讲等工作,他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也明白了“建功何须桑梓地,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近一年的工作中,他从“异乡人”变成“家乡人”,将多思、多学、多干与“土色”“土味”“土方”紧密融合,在湖南基层的广阔天地贡献青春力量。
(吕康入户宣讲惠民政策)
02
当然,对于年轻人而言,刚刚离开校园,就奔赴乡镇和村一线工作,面临的是未知和挑战。环境不熟、语言不通、工作不顺、压力不小……走进三湘大地,我们也能看到不少困惑。
从湖北奔赴郴州乡镇的江显仪,刚到异地工作时,常会面临这样的场景:其他同事可以在节假日或周末随时回家,而自己只能等长假的时候,“抢”动车票回家;自己情绪翻涌时,找不到除同事以外其他可以诉说的人。幸好,领导与同事都愿意为她伸出帮助之手,生活上的困难、工作上的困惑得以迎刃而解。走出迷茫,她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军奋战的“独行侠”,而是湖南基层这个协同作战的“梦之队”的一分子。
(江显仪入户走访并核算收入情况)
在湘西州花垣县边城镇锻炼的陈绪芳,初入基层时虽然被边城的诗画之境所吸引,但也很快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少挑战。她的专业是法学,可是基层的大部分工作都与她的专业无关,都是之前未曾接触过的。同时,基层工作繁杂、责任重大,常常来不及准备就要站出来、顶上去。好在,她经常得到身边同事的鼓励和帮助,让她感到在边城的生活有苦有泪有笑,只要敢想敢做,自己的抱负就会一步步实现。
(陈绪芳与同事铲雪除冰后合影留念)
或许你会“水土不服”,自我价值认同较低。尽管拥有高学历和高综合素质水平,但因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千针万线,例如耕地恢复、粮食生产、创文创卫、防汛抗旱等,有时候感觉所学知识不知如何用之实践,认为自己花费了大量时间却没有“创造相应价值”。
或许你会“本领恐慌”,能力还不足以适应岗位。在逐渐适应工作后,随着岗位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任务和新目标,不少年轻人担心自身素质不适应,缺乏知识和技能而产生惶恐不安的情绪。
对此,时代向我们发出“青年何往”“青年何为”“青年何如”之问。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或许答案就藏在人民情怀之中。
“到中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一批批大学生前赴后继选择基层工作的初心。信仰不是空洞或抽象的,而是与群众所盼心心相依;信仰也不是遥远或虚无的,而是与阶段任务紧密相连。新时代以来,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依然是当下重要的时代课题。
随着新质生产力加快起势,乡村正在渴求更多的创新思维,网络直播、无人机、短视频等,一些被误认为是“玩物丧志”的概念,在乡村或许却是“新鲜事物”,而对这些“新鲜事物”了如指掌的年轻人,往往是打破乡村固有发展藩篱的“新生力量”。
03
在2023届选调生培训班上,2022届选调生肖汝莉这样分享:“从事选调生这一份工作,或许能够改变一个村庄的命运,为它引进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或许我们做不了大事,那么还有很多微小但有意义的工作可以反馈给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当我们走访家庭困难的‘五保户’时,当我们认真倾听村民的诉求时,当我们帮大家申请一个补助时,当我们帮助大家一起耕种时,当我们帮扶眼中有光的留守儿童时,面对人民群众发自真心的感谢,我们就会感受到信仰的温度。”
(肖汝莉在整理爱心人士捐赠的书籍)
一个坚定的信仰,从来是以实际行动而不是口号声势而立足。在革命年代中,无数党员“脱下长衫,走入工农”,自动脱离自己熟悉的生活,深入普通民众,了解其疾苦,启发其斗志,将自己火热的心、灿烂的青春献给了人民。人民信仰穿越百年,延伸到无限的未来,将永远烛照着共产党人的奋斗之路。
所以,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在毕业于北京大学的2023届选调生张莹看来,人生的意义,是在学校和社区英语角义务授课时,孩子们飞奔到她怀里说“我好想你呀”;是在担任疫情防控志愿者时,车上人员一定要把水果塞给她,当地群众要拉着她去家里吃饭取暖;是在新疆实践调研时,感受到党在西部边陲的治理成果和为民情怀。这一个个瞬间,让原本平凡的人生,有了新的闪光点。
(张莹讲解介绍果园镇重大建设项目)
湖南相信青年、期待青年,更欢迎青年。
2023届选调生李子豪生于安徽,求学海南,之前来湖南的次数屈指可数,但也在阅读书籍诗文的过程中对这里产生了深沉的向往,其中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写下的那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让他尤为触动。于是,从海南师范大学毕业后,便来到了汨罗江畔山水环抱的凤凰乡。在基层工作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亲眼看到那些不同学历和经历的选调生们,在湖湘大地每个不起眼的角落各展所长、潜心耕耘,共同探索着乡村发展的每一种“闪光”的可能性,他想,这大概就是属于选调生的人生意义。
(李子豪向群众征求对国有农用地管理的意见)
为什么选择湖南?为什么来到基层?回到这个最本真的问题。
1936年10月,在陕北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毛泽东解释自己不去法国的原因:“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
读有字之书,我们从校园走出;读无字之书,我们向基层走去。“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这是毛泽东同志作为校友给湖南第一师范留下的校训题词,也是我们正躬身践行的宝贵良方!
到基层去,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去!在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青年在基层大地奋力奔跑的身影,让人们始终相信,他们身上有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我们选择,我们留下,我们欢迎,到毛泽东同志的家乡来,在这里,了解真实的中国,建设可爱的中国!
来源:湘遇选调微信公众号
文字:欧阳娉 杜文韬 刘浩岚 龙钰鑫
图片:黄厚望
责编:施泉江
一审:施泉江
二审:苏莉
三审:蒙志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