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4-05-25 17:32:08
宁乡市菁华铺中心小学 黄念桥
第一次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时,我还是一名大学生,正面临毕业找工作的困境,书中,少安与少平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我心中,成为我无畏艰难、砥砺前行的榜样。时光荏苒,今年再次翻阅这部著作,我已是一名从教十多年的小学老师,书中那一代人对生活、爱情、事业的执着追求与坚定信念,再次触动我的心灵,带来无尽的温暖与力量。掩卷沉思,从教育的角度去探寻作者笔下平凡世界里的那些人,那些事,不禁感叹教育的力量是如此的不平凡。
“神鬼要敬,可孩子是天使”
《平凡的世界》一开篇即设定学校为背景,孙少平和郝红梅躲在最后去领吃“焦黑高粱面馍”的情景,实在令人心生怜悯。而在小说的结尾处,故事以孙少安捐建小学为终章,尤其是结尾一句,明示出向孙少平迎面而来的是 “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我们不得不为作者精巧的故事构架所折服,从开头到结尾的巧妙呼应,少安与少平之间的接力传承,而“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无疑是新一代人的希望所在。
如果说少安与红梅是身处“窘迫”境遇的“天使”,那么明明无疑是生活在幸福之中的“天使”。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尚有许多性格迥异的“天使”们:年仅十三岁的少安,因家境贫寒,以全县第三的优异成绩,却“平静地踏上了自己的农民之路”;兰香自幼懂事且勤劳,即便家境困顿,她亦未被压垮,反而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考入了重点大学;金秀,身为汽车司机之女,她通过不懈地学习,最终蜕变为一名医生;猫蛋,虽家境贫寒且长期缺失父爱,但在母亲兰花的悉心教导下,他学业出众,大有继承小姨兰香优秀品质之势。此外,还有诸多人物,如金波执着地追寻爱情,润生坚定地选择了红梅,顾养民则继承了家族的学术传统等。
“神鬼要敬,可孩子是天使”此句源自该书第三部第五十一章,实为作者所秉持之教育观之体现。这些“天使”,尽管出身各异,在物资匮乏之年代,皆因教育之力,得以在平凡世界中寻得自我,改变了上一辈的宿命。今天的世界依旧平凡,今天的孩子更是“天使”,他们享受了历史上最好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更应引导这些“天使”们热爱生活,以踏实之态度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毕竟,“天使”们始终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之中,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其人生之价值。
“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
这个小标题出自第一部第十八章,是孙少平在高中时对自我的认知,权且借用作对老师的评价吧。《平凡的世界》里的老师很多,但真正写老师生活工作的内容很少,那就从蛛丝马迹里体察那个时代老师的不易吧。
首先要说的是金老先生,一个新中国成立前的教书先生(早已过世),双水村众多老一辈的启蒙老师,甚至地委书记田福军也是他的学生。田福堂在劝金老太太搬家时,有一段动情的描述“记得小时候我们穷人家娃娃上不起学堂,金先生一分钱不收,义务办冬学,教我们念书识字,现在想起来都感动得叫人眼热哩”。旧社会农村的老师不多,像金老先生这样德高望重的更少。
接下来说说双水村唯一的公派老师姚淑芳。书中对姚老师的描述很少。一次侧面描写,通过贫管会主任孙玉亭反映出来,孙玉亭认为姚淑芳“一天穿戴得像个资产阶级小姐,怎么能教育好贫下中农的后代”。很明显,在阶级斗争中迷失的孙玉亭带有明显的偏见,但不难看出,姚老师的穿着是整齐而得体的。为人师表首先就要在外表上给学生示范,即便物质生活如何的不济,干净而整洁的外表自能散发出独特的气质。还有一次是正面的描写,在第一部的第五十二章,说她“一切方面都很谨慎”“是一个很自爱的人”“无论是公事私事,都做得干干练练,无可挑剔”。由表及里,端庄的外表下,是姚老师谨慎、干练、自爱、追求完美的内在气质。我想那个不经意间长大的孙兰香可能也受了姚老师的影响,即便家境贫困,省吃俭用,仍然收拾得落落大方。
不要忘了我们的少平也客串过一段时间的老师,高中毕业后的他回家务农,他和同学田润生一起安排在初中班教书。印象最深的是他摒弃家族嫌隙,主动给金三锤补习作文一事,对于这件事,书中写道“对于双水村的公众来说,就像基辛格第一次去中国那样富有爆炸性”。师者需怀一颗仁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中唯有学生,心中唯有教育。
这些平凡的老师,有的已离世,有的是公派,有的是代课,但他们心底无私,心存高雅,心怀善念,这些伟大的人格魅力,历久弥新,永不过时。
“你要给咱家争一口气,一定要把书念成个样子。”
这是孙少安劝妹妹兰香继续读书的一句话,我想应是很多家长的心声吧。
先来说说孙玉厚这位家长,年轻时,他发狠供弟弟孙玉亭读书,辗转托人送孙玉亭到柳林镇读书,“临行前,把玉亭一年的穿戴准备齐全,还做许多茶饭给玉亭带去”。对于儿子孙少安,老了的孙玉厚无疑是无助的,当少安主动放弃读初中回家务农时,玉厚老汉在儿子面前“抱住头痛哭流涕”。无论是为弟弟孙玉亭倾尽全力地供读,还是在儿子少安面前展现出的深深痛楚,孙玉厚都竭尽全力地履行着作为家长的责任与担当。
再来看看少安和少平两兄弟的接力供学。少安自不用说,13岁回家务农,把家庭责任揽在自己的肩上,就是为了供弟弟妹妹读书。而当少平高中毕业后,这位二哥又把供妹妹读书的责任自觉地担了过来,无论是当代课老师,还是没有固定收入的揽工汉,抑或是当挖煤工人,他对妹妹的支持一直没有断过。我们通读全书,无不为孙家三兄妹的感情而折服,细细品味,除了与生俱来的亲情纽带,兄弟二人接力为妹妹求学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更是这份真挚情感得以深刻感悟的主要原因。
从小处看,这些家长的举动是如此可爱。当少平老师给金三锤补习作文时,作为家长的金光亮夫妇“用大碗给孙老师泡了一碗茶水”“忙着给孙老师炒南瓜子”“在旁边虔诚地拨弄着照明的煤油灯”。谁不愿自己的孩子多受到老师的关注啊,由此观之,家长的这份殷勤最正常不过了。
从大处看,这些家长的举动是如此可敬。孙少安在弟弟的启发下,决心为村上盖一所学校,书中如此描述少安的内心“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战栗”。当然,这个事最终必须由他的妻子秀莲来敲定,出乎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特别痛快地支持他做这件事”。我所在的菁华铺小学又称邓安堂小学,是安堂先生捐建的,先生虽已逝去,其功德无量,大爱永存。
《平凡的世界》所写的那个年度虽已远去,但经典永不过时。当我再次捧读,那些关于学生、老师、家长的情景,竟也时常在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而我也在书中受益,在平凡的工作中,坚守教育的初心,踏实每一个脚步。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