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学习丨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为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贡献高校力量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5-23 09:47:19

苏基协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两个结合”的成果,也是“两个结合”的典范。高校作为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关键职能,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必须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起文化传承关键职能,培养深受中华文明滋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把好“方向盘”,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高校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领域,必须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鲜明凸显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等重要原则,牢牢守好宣传思想文化主阵地,确保党的旗帜在高校高高飘扬;必须坚持好、完善好和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牢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掌握在党的手中,确保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必须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确保党的教育事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健康发展。

搭建“硬支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居于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力建设好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力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和工作体系,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要始终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全力统筹构建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巩固意识形态的多重安全防线,确保阵地可管可控。

拧紧“总开关”,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保障;坚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将其融入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之中;坚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活动,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校园遍地开花。

练好“基本功”,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做好高校新闻舆论工作,事关举什么旗和走什么路的重大政治问题。高校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切实加强高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遵循新闻宣传规律和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夯实宣传阵地建设,创新重大主题策划,深化融媒体中心建设,构建起立体式传播矩阵,全方位讲好高等教育好声音、好故事;坚持新闻舆论为师生服务,用活、用实、用好新技术,以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来教育师生、鼓舞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把满足师生多样化需求同提高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结合起来;积极用好社会媒体,搭建高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建立校内校外联动宣传机制,奏响高校奋进新征程的主流舆论最强音。

深耕“责任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历史结晶,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历史留给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必须坚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专业课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两个课程”同向而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创新能力;要坚持“三全育人”工作理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校园活动“第二课堂”,通过“两个课堂”衔接互补让更多的中华文明精髓走进校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穿越时空”与历史并肩,感受文化魅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基地研究员、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责编:万丽君

一审:万丽君

二审:尹虹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