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琦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5-18 18:57:3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潘琦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的价值缩影。家书,是一份牵挂一份期盼,更是家风的传承。
徐特立,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延安五老”之一,毛主席尊称他为“永远的先生”,并称赞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徐老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克己奉公、默默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家人更是言传身教、严格要求。
01 写给失联20多年的女儿
静涵吾儿:
七月十五日信收到,二十二年来未得到你信。一九二八年我在上海探听你因写标语下狱,一九二九年在莫斯科又有人告诉我你和夏某到了长沙,抗日初我回家你母也不知道你的下落。我估计你已不在人世了,因为抗战前后我们的党已在南京、上海、汉口公开,但未见你向我党探问,又无家信。忽然接到你的信,也只十数行,你何时与铮吾结婚,你们的职业若何,生活状况若何,是否生有儿女,一字未提。是否你已写信给你的母亲,你的母亲是否尚在人世,我不知道,也未见你提及。厚本在一九三八年秋患肠热症,死在医院,至今十一年了你母还不知道,所有亲戚朋友都瞒着她,恐怕她忧郁成神经病。一九二七年笃本之死,你母十年神经昏乱,不能再加刺激。你如写信回家,不宜言及你弟之死。厚本和刘氏女结婚生了一女儿,刘未改嫁,改从夫姓名徐乾,已加入了我党八年,由一家庭妇女成了一知识分子。你妹柏青与卢姓结婚,已男女成群,虽在高小毕业,文字和知识都不及徐乾远甚,不能独立生活。一九二八年我到上海你正在狱中,我以为你如果不是共产党也是一个革命的群众,今接你的信没有一字谈及,希望你把二十年来的生活、工作、学问写信告我。你们夫妇谅有职业,可不来北平。你是否回家来信未提及,你如有职业不可轻脱离,回家后需要仍能到现在的岗位工作。我已七十四岁,每天还要做八小时以上的工作,生活费公家尽量给我,但时局艰难我不敢多开支,所以我不望你北上。你们夫妇既能在上海大城市生活,谅有谋生之技能,或到长沙或仍在上海均好。你们如果需要我党录用,那么需要比他人更耐苦更努力,以表示是共产主义者的亲属。事忙不暇多写,祝你们夫妇进步、健康,做一个共产党的好朋友一直加入党为盼。
特立
八月
这是1949年徐特立写给女儿徐静涵的一封家书。徐静涵是徐特立的大女儿,1928年参加地下党外围组织的活动时被捕入狱,此后二十多年的时间,徐静涵音讯全无,徐特立一度以为她已经不在人世了。1949年7月15日,徐特立收到了徐静涵的来信,这才知道她还活着,并且已经成婚,夫妇两人在上海生活。同年8月,徐特立回信给女儿。向她介绍了家人的情况,并盼望她将这二十多年来的生活、工作、学习情况详细告诉他。在信中,徐特立特别叮嘱女儿,“如果需要我党录用,那么需要比他人更耐苦更努力”。
02 写给孙女
禹强孙儿:
去年十一月收到你写的信,信上的字写得很端正,文章也写得清楚。小孩子要规矩还要活泼,你这样规矩是很好的,但需要唱和跳,需要做学校和家庭中能做的整理清洁工作,念书不要过劳。我家还是穷苦,饮食恐有营养不足,希望节省一切别的用费。你和你的祖母的饮食我很关心,目前时局没有安定我不能回家,寄钱也困难。时局好转的时候或者你们到我这里来,或者我回家,到那时再看。我今年七十一岁,你的祖母已七十岁,你的父母也不在家,都是由于时局不好不能住在一起,希望你对你的祖母多亲近一些。我只能写一空信给你,没有办法寄东西,但时刻记念着你们。完了。
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十五日
特立
这是徐特立1947年2月15日写给孙女徐禹强的家书。1947年2月,国民党军集结了20万大军,准备进攻陕北。当时,徐禹强和祖母熊立诚一起生活在长沙县五美乡。徐禹强的父亲徐厚本1938年在长沙病逝,她的母亲徐乾(原名刘萃英)当时在延安工作。徐特立在信中教育徐禹强,小孩子要规矩还要活泼,家书中对孙女寄以殷切嘱托和谆谆教诲,写下了心中的担忧、牵挂与愿景。
“禹强孙女:‘一不要有特殊思想;二不要有优越感;三不要脱离群众。’”1949年12月,13岁的孙女徐禹强来北京与爷爷、母亲团聚,徐特立专门给她立下了“三不要”家规。徐禹强来京后,徐特立一再拒绝中央为其加盖房屋,坚持让孙女与工作人员挤在一起打地铺、睡地板。他还经常带徐禹强到胡同里,看工人师傅做煤球,让孙女感受并养成热爱人民、艰苦朴素的思想。
责编:金慧
一审:范远志
二审:王晗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