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丨湘潭灌区漫谈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5-18 10:20:17

文丨李汉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对水利部门而言,为粮食生产提供充足的灌溉保障,是自身的应有之义。据统计,湘潭全市耕地面积193.31万亩(含永久基本农田170.52万亩),我市20个大中型灌区、371座中小型水库、13万口山平塘,则承担了全市耕地(农田)的主要灌溉任务。在这三者中,大中型灌区因灌溉范围大、配套设施完善而成为其中的主力军。     

湘潭市现有大中型灌区20个,其中大型灌区1个,就是全国有名的韶山灌区;中型灌区19个,其中:湘潭县最多,共有12个。按灌溉水源分类,含县内的5个中型水库(上石坝、石坝口、中路铺、印子山、花石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东风、南田、紫荆山、铜梁水库),以及取水紫荆河的湾东港、取水涓水的吟江坝、取水湘江的涟家港灌区;湘乡市有5个,分别源于5座中型水库(长江、红日、合东、桃林、赤石水库);韶山市1个,水源为小一型水库青年水库;雨湖区1个,为取水靳江河的渡佳坝灌区。 

关于灌区的分类,以灌溉面积作为依据。如: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以下的,为小型灌区;1至30万亩为中型灌区;5至30万亩为重点中型灌区。我市重点中型灌区有花石、上石坝、桃林、合东、长江灌区。大型灌区为灌溉面积30万亩以上,30至100万亩为大二型灌区,我市韶山灌区灌溉面积为100万亩,是我省的第一个大型灌区。 

灌区通常由水源工程、进水口(或称渠首)和渠系工程组成。灌区的水源工程主要来自大中小型水库和骨干山塘,少部分来自流域性水源,大多采用水闸提升水位。大部分采用自流灌溉的方式,少量采用泵站提灌的方式,由渠系工程实现水的传输和灌溉。渠道是渠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灌溉水的走向和灌溉面积。

按控制面积大小和水量分配层次,又把渠道分为干、支、斗、农、毛五个层级。干渠,是灌溉系统中的主水渠,负责将水从水源引取并分配到灌区的各个部分;支渠,是干渠分流出去的灌溉沟渠,是干渠下一级渠道;斗渠,在灌溉系统中,由支渠引水到毛渠或灌区的渠道;农渠,从斗渠中将水引流到各个田块的渠道;毛渠,直接向田块或苗圃地灌溉的渠道。

以韶山灌区为例,该灌区干渠总长179公里,支渠102条,总长690公里。斗渠298条,总长920公里,通过10处共长6684米的隧洞,和26处共长6038米的渡槽,并与114处水库、5.29万多口山平塘连成一体,形成了以大型工程为骨干,以库塘坝为基础,“长藤结瓜”,蓄、引、提相结合的水利灌溉系统。

渠道清楚了,水量又如何分配呢?各种闸门的使用可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进水闸,这是管总的,起着调节引水流量和控制水位的作用;二是分水闸,调节它可起到分配到不同渠道水量的作用;三是节制闸,起着调节上游水位,控制下泄流量的作用。还有一个是泄洪闸,起着排除灌溉渠道内多余水量的作用 ,用于防汛时保护灌区自身安全。   

灌区管理机构,是调度各类灌区的指挥中心,大的有灌区管理局,小的有管理所,承担着灌区的日常管理事务。为实现高效用水、精确调水,灌区管理单位或水管部门通常根据作物种植结构和用水需求,科学合理制定配水计划,严格落实用水计划指标,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实行配水、灌溉、计量全过程监管,确保灌溉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应对突发水旱灾害应对能力,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国家对灌区工程建设非常重视,推进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加强渠道防渗衬砌,减少水的损耗,同时精准调度用水量,达到节水高效的要求。二是推进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对我市灌溉面积2000亩以上的灌区,实现计量设施全覆盖,建立精准补贴与奖励机制。通过双轮驱动,提升农田灌水有效利用系数,目前我市农田灌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705,在全省居于前列,但仍有提升空间。  

对于灌区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觉得:一是灌区的现代化改造,采用新技术提升渠系工程效能;二是加大灌区信息化建设,构建数字孪生灌区体系,实现智慧灌区建设“可控、可视、动态”;三是灌区生态化引领,建设更多水利风景区,在满足灌溉的同时,为人们供应一个宜游的生态环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对灌区最直观的写照。“喜看稻菽千重浪〞,是我们对灌区成效美好的憧憬。理想与现实并不遥远,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

(作者系湘潭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编:彭婷

一审:彭婷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