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 | 《歌手2024》:一档现象级音综背后折射出来的“现象”

米琦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4-05-17 20:04:13

近日,备受瞩目的《歌手2024》正式拉开帷幕,作为《歌手》系列的“国际版”,时隔四年再次回归,不仅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语歌手,更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多元化的音乐风格,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音乐盛宴。

然而,在这场音乐的盛宴中,除了舞台上的精彩表演,舞台下也掀起了一场关于音乐、实力和观众审美的激烈讨论。

这档湖南地方台的音乐综艺节目,为何话题讨论度如此之高?又折射出当下文化产业的哪些现象?

从火爆“出圈”的现象看这档节目

5月10日晚,《歌手2024》迎来首场直播后“一发不可收拾”,持续霸占热榜多个第一。据统计,《歌手2024》开播第一期,CVB(中国视听大数据)收视率0.44%,份额1.84%,是同时段省级卫视第二名的1.4倍。猫眼显示的播出第二日播放量达到了1.35亿。

一档音乐综艺盘活了内娱话题,IP讨论度甚至远远超越了音乐本身。这条“回归即巅峰”的现象级“花路”,《歌手》是如何趟出来的?

盘活老IP,直播的形式当居首功。

这一季的《歌手2024》不仅延续了节目一贯的高水准,更在赛制和播出方式上采用了“全程直播+不修音”的“重拳式”创新,顿时给有着“唱功不够、修音来凑”当下的娱乐圈带来了强大冲击。

从节目宣发效果来看,直播形式的优势在于“真实的魅力、意外的可能、车祸的话题性”;劣势则包括混音难以达到录播水平、音乐性与审美性降低、邀请歌手会更难。

但让歌手用“全开麦”的实力说话,却受到广大网友的一致点赞叫好。

近些年,娱乐行业粗制滥造、流量为王等畸形发展势头凶猛,歌手节目的创新之所以能成为文娱市场的一股清流,正是因为网友们已经对“似是而非”的娱乐圈表演产生审美疲劳,故而对“真实”有着莫名而强烈的渴望,如今宁可听到有破音的真唱,也不想再听到貌似完美的假唱。

正视差距,真诚为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歌手,不能光待在流量的温室里,而要去掉“修饰”、简化“包装”、删掉“滤镜”,在沉淀中修炼,在竞技中成长,拿出最真实的嗓音实力和最扎实的基本功,真刀真枪地比拼,这个时候怎会没有市场?怎会不令人耳目一新?

火爆至全球,得益于“文化+科技”。

除了国内歌手,节目组还将目光投向了国际舞台,精心挑选了一批世界级歌手加盟。国内外歌手同台竞技、激烈竞逐,不仅展现了《歌手2024》的国际视野,还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感和竞争意识,这种强烈的文化“代沟差”使得节目更具看点。

尤其是,《歌手2024》实现了首次全球连线直播,这意味着国外的歌手可以在自己的国家同步参与比赛,打破了地域限制,真正做到了“音乐无国界”。同时还发挥了现代“文化+科技”的强大革新力量,开启了文艺作品跨国传播的全新篇章。

爱国热情不必上升为“应战”情绪。

首期排名中,两位外国歌手拿下前两名,背负了“全村希望”的那英却“屈居第三”,戏剧张力陡起。

排名比赛的是歌手,最先“破防”的却是观众。面对首轮演出,呈现出来的效果给普通观众的直观印象就是:华语乐坛与欧美乐坛的水平根本不在一个层次。让网友开始为节目“摇人”,喊话更有实力的国内歌手前来“救场”。

这种网络效应将热度彻底推至巅峰,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场。谁能预料到,一台竞演类音乐综艺,一夜之间竟演变为一场事关荣辱的“卫国之战”。来自国际歌手的“降维打击”,让中国观众和歌手都无法平静。

音乐本无国界,文化交融已成趋势,我们要理性看待音乐的“艺术交流”本质。历史的苦难不容肆意消遣,国家的庄严更应被尊重,一场音乐节目,大可不必上纲上线、讨论过度。

透过“现象级”传播看文化本质

开播即爆对任何一档节目或者文艺作品来说都是把双刃剑。流量时代使得大多数的创作主体倾尽其能地从敏锐快速的角度抓取网友的眼球。如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流量不是万能的,如何把握好度,让流量发挥出更积极的效应才是节目“出圈”的目的所在。

如果一个产品本身质量过关、富有底蕴,那么后期的传播宣发就是锦上添花的“神助攻”。从《歌手2024》的首播热度来看,有几个方面的内核支撑。

深耕专业,展现音乐的魅力。尽管首期参赛的歌手表现不是那么完美,但不可否认这些能够全开麦、不修音,直面挑战现场live的歌手们在演唱方面拥有出众的专业技能,还有对于文艺事业抱有真诚热爱的态度。求精深重于求广博,越专业就越卓越。

融媒时代,敢于创新的底气。在选秀竞赛类综艺节目领域,湖南卫视一直是走在前列的。有网友这样评价芒果台:

“他们就是敢创新,产出的节目在国内都没有‘代餐’。”

“电视湘军,不是说说而已。”

“挺了解市场的,知道观众想看什么。”

善于创新,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湖南卫视做出一个又一个爆款。从“超女”“快男”到《声生不息》《乘风破浪的姐姐》,无论是小众垂直领域还是大众情怀全部“拿捏”。靠的是制作团队对受众需求的敏感,以及敢想敢干的魄力。

以文兴业,驱动产业的活力。《歌手》在全网引发出的一阵阵强烈“回响”,背后透露出节目文化触及了当下人民群众的精神“兴奋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仅需要满足使用需求,而且需要给人带来精神愉悦,展现文化自信。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现象,更是一种能够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乘流量的东风,以人文之力成就产业发展之兴何尝不是一个“锦囊妙计”。

拥抱世界,架起交流的桥梁。针对网络玩梗的风向变化,《歌手》节目组及时发布了回应,不到200字的公关文案再次将节目热度推向新的制高点。毕竟,竞赛不是敌对,“音乐始终是交流的最大公约数”。简洁而有力的表达出流量和情绪不是节目的归宿,做传播既要有底线,也要有长线思维。音乐文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也应成为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本次邀请两位外国歌手参演,传达了节目的国际格局。要通过这个小窗口,展现包容平和的文化软实力。

一档音乐综艺节目引发出声音固然有积极的一面,如何提升热度的“续航力”则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因为,赢来的只是一次的荣誉,迎来的才是未来的荣光。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