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促“粮田”变“良田” 该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46.3万亩,占现有耕地面积90.76%。

陈鸿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4-05-17 11:55:1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17日讯(记者 陈鸿飞 通讯员 李永民 王勤) “小田改大田,农用机械用起来更方便,种粮有赚头更有盼头。”5月16日,记者在衡阳县大安乡三义村看到,几大块平整后的高标准农田已成形。种粮大户吕孝友说,现在,村里的700多亩高标准农田全部建成。机械化率提高,翻耕、植保、收割等环节费用下降,田块整理后还可增加耕地面积,算下来每年每亩有望增收300元左右。

据介绍,衡阳市现有耕地面积530.5万亩。基本农田491.72万亩。2011年至2023年,衡阳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446.3万亩,占现有耕地面积90.76%。

衡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广泛征求当地群众意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从设计思路、建设内容、技术规程、文本结构和概算编制等方面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和文本评审,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充分发挥“村监督委员会”和“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乡贤、老代表)的作用,对工程投资、质量、进度和施工安全进行控制,确保项目工程优质高效。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瞥

衡阳市对项目区内“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统一布局,做到实际、实用、实效。积极拓展筹资渠道,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投入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明确管护主体,探索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管护的“统管模式”、委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护的“托管模式”、依托农民用水协会管理的“自管模式”、引入专业保险公司开展的“保险模式”,有效解决管护难的问题。

衡阳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该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每亩粮食增产100至120公斤,成本降低80至100元。去年,衡阳市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3个,扩大良种种植面积11.95万亩。项目区土地流转面积1.61万亩,直接受益农户数达295364户,农民年纯收入增加总额约13761.95万元。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瞥

衡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美丽乡村、产业融合、耕地地力提升有机结合,全面提升高标准农田社会效益。综合机械化水平、道路通达率、农作物抗灾、减灾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均大大提高。其中,全市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9.77万亩,新增和改善排水面积20.59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8万亩。

记者在衡东县石湾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看到,施工人员正在连片的稻田内拓宽机耕道,架设诱蛾灯,给排灌渠贴生态板,调试田头新建的提灌泵房。“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每亩每年可节水135至150立方米,增产10%。”衡东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该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5569万元,面积3.37万亩,全县高标准农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九成多。

责编:陈鸿飞

一审:唐曦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