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贺有德:诗意“素描”:对唐诗宋词的“另类”解读

  湖南文联   2024-05-16 09:44:39

文丨贺有德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宋词无疑是两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堪称“双子星座”,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高地熠熠生辉,影响极其深远。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可辜负,传承是无法回避的永恒话题,却又是毋庸置疑的千古难题:因其博大精深,因其年代久远,因其文字和韵律的“代沟”,穿越时空,走进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领略厚重而迷人的唐风宋韵,殊非易事。千百年来,对唐诗宋词的解读和传承,模式千古不易:学者的阐释、解说和师者的授业、解惑,沿袭至今,困扰至今,始终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因此,多少年来,不少学者担忧、师者慨叹: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唐诗宋词——的传承,有“断层”之虞,此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当前的文化教育——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是“老大难”,是“硬骨头”,“啃”得艰难,久而久之,形成了某种恶性循环:因为难懂、不知其中味而畏难、厌倦,因为畏难、厌倦而更觉难懂、“食之无味”,诗词教学的“瓶颈”难以破解也无人破解。

湖南作家曾冬姐妹篇式的畅销书《唐诗素描》和《宋词素描》,标新立异,大胆创新,以美妙的诗意“素描”,别出心裁,“另类”解读传承路上被视为畏途的唐诗宋词,一经面世即在校园中引起罕见的轰动。从2010年至今,先后推出五个版本,另出版有博库网定制版和湖南省中小学生阅读行动推荐书目定制版,累计已发行120多万册。出版业不景气,《唐诗素描》和《宋词素描》逆向崛起,每年登上当当文学畅销书榜,长销不衰,堪称奇迹。

“素描”的切入视角巧,标新立异,出奇制胜。

曾冬16岁开始发表诗歌,少年时代与邱华栋、马萧萧、洪烛、师永刚等诸多校园诗人互为笔友,参加工作后主攻散文和散文诗,作品见诸《散文》《散文选刊》等刊物,并在《中国文化报》《湖南日报》《语文报》上开设专栏,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他以散文诗的形式,用“干净、准确、美妙”的语言为美妙绝伦的唐诗宋词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素描”,可谓双倍智慧:既扬其所长,轻车熟路,又独具匠心,标新立异。这样的“素描”,角度之新,远胜呕心沥血、精雕细刻的传统文化专著的“工笔”。随手翻开《唐诗素描》或《宋词素描》,诗情画意,扑面而来,颇有“二月春风似剪刀”或“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意境,生机勃发,风光无限,唐诗宋词不再古老、深邃,而是年轻、生动。更兼诗词配画,图文并茂,意趣淋漓,“唐诗画谱”和“宋词画谱”堪称一绝,文字美,画面感,古典味,现代风,有此四美,置身其中,流连忘返。苏轼评王维诗与画,赞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曾冬的《唐诗素描》和《宋词素描》亦是如此,诗与画像交融,诗是散文诗,画有“素描”与“工笔”,相辅相成,相映成趣。

“素描”的诗性语言美,亦雅亦俗,美不胜收。

语言是文学作品最直接也最根本的载体。很大程度上,语言直接影响文学作品的优劣成败。古人对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极其重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倘若缺乏文采,难以流传久远,倘若湮没无闻,便没有了文学价值。话说回来,文学作品并非一味追求语言的文采,文采斐然固然是美,清新自然何尝不是美?唐代大诗人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也并非刻意追求文采,而是表情达意。陆游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诚哉斯言!文学语言,以不事雕琢、浑然天成、雅俗共赏为大美。唐宋诗人词人诗风词风各有千秋,各逞风流,成就了唐诗宋词的美不胜收。

曾冬深谙此道,用心用情用功极深,成就了《唐诗素描》和《宋词素描》的文学语言之美。无论唐诗中的律诗或绝句,还是宋词中的长调或短调,也无论是语言典雅或语言朴实,一经“素描”,诗情画意盎然,尽显唐风宋韵。

且看《唐诗素描》中的“素描”。王维的七律《积雨辋川庄作》是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语言典雅:“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写田家生活,写自然景色,写诗人参禅悟道,兴味悠长,脱离尘俗、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表现得淋漓尽致,被誉为全唐七律的压卷之作。诗是好诗,全诗字、词、句意却不好懂,对中小学生来说尤其难懂,知人论世,字词注解,直译意译,“信达雅”,典型的“老大难”……一经“素描”,不循常规,脱胎换骨,得益于诗性语言:“炊烟是一些唠唠叨叨的语言”“为旱耕的男人送来一份无忧无虑”“白鹭总闲不住”“为广漠的天空印上一串自由飞舞的翅膀”“黄鹂鸟像位害羞的少女,躲藏在绿色的帷幕背后,不肯出来”“思想之外,人世的纷纷扰扰已然遥远”“面露禅意地笑了”——如此诗性语言为依托,常规的条条框框彻底击碎,眼前尽是诗情画意……高适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语言通俗,“素描”则是彻头彻尾的散文诗,通篇诗意流淌,清新脱俗。《唐诗素描》中的唐诗,一经诗意“素描”,无不呈现出既不失唐诗优美轮廓又不乏现代意义的意境之美,徜徉其中,那是前所未有的享受。

再看《宋词素描》中的“素描”。第一个专业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典雅的长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词长于铺叙,此词跌宕起伏,声情双绘,章法不拘一格,变化多端,“曲处能直,密处能疏,鼻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正如解读唐诗,解读宋词,知人论世,疏通词意,翻译领会;其实比起唐诗来,宋词之意、之情似乎更难领会。曾冬的“素描”,因了诗性语言,便是别样情境:“一场匆匆而至的大雨,打湿了诗人手中那张薄薄的诗笺”“乘虚而入的暮色,从四面围拢过来,把一颗萧瑟的心,侵蚀得斑斑驳驳”“京都厚厚的城墙,目睹了这悲凉的一幕”“谁可以舍得离开你的温柔,从此孤身只影?”“它是赶回家,还是要去打捞明天的幸福?”“多情的人啊,总会被离别的泪水击伤!”——如此诗性语言,让词人的儿女情长翻倍,让“宋词迷人的线条”更加迷人……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通俗的短调:“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构思巧妙,意味隽永,意境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真实、朴素与唯美和谐统一,语短情长,流传很广。“素描”的语言更是美得心醉:“欢声笑语,翻过了窗棂。”“街巷的花灯一盏一盏地亮了,比阳光更明媚。”“温暖包围了一座青砖垒砌的城市。”“月亮被人间的温情感染,悄悄从远山的背后溜了出来,然后躲在一枝柳梢上,盯着凡尘的灯火,忘记了时间。”“那个偷窥的月亮,孤零零地挂在柳枝上,目光黯然。”“没有你的日子,黑暗会肆无忌惮的漫长。”“素描”与原词的语言相映成趣,文采风流,美不胜收。《宋词素描》中的宋词,确如余映潮所赞“美妙的创造,诗意的点染,文学的韵味”。

“素描”的诗意解读深,忠实还原,深度发掘。

《唐诗素描》和《宋词素描》的诗意“素描”,不止于视角巧,语言美,更有灵巧的深入解读;不止于忠实还原,更有深度发掘。

每一首唐诗和每一首宋词的“素描”、解读,都是曾冬的创作风格:首先,以精准的语言,高屋建瓴,对全诗或全词简明扼要的概括,一句话概说一首诗或一首词;然后,对全诗或词进行诗意解读,既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意译”,也是美不胜收的“导游”,更有深邃的哲理寓于其中,画龙点睛;然后,精美的画面,与诗意“素描”相应和;最后才是解读的诗或词,并附必不可少的注解——这样的解读模式堪称完美:再美的文字也难免抽象,配上画便形象、直观了;先高度概括,再具体解读,合理的逻辑顺序;有诗词原作,有适度注解,诗意解读有了“落脚点”,不再是“空中楼阁”,既有水的灵动,也有山的沉稳……

这样的诗意解读,既忠实原作——唐诗和宋词,又发掘诗情画意,或简明扼要点破,或诗情画意里蕴涵,与之前的诗词讲解生动形象多了,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唐诗宋词——的传承吹来了清风,注入了活力,有意无意破解了这道千古难题,让唐诗宋词重现生机,再放异彩,可谓功莫大焉!

《唐诗素描》和《宋词素描》对唐诗宋词的“另类”解读,视角巧,语言美,解读深,引起轰动也就不足为奇,罕见的好评也在情理之中:对于《唐诗素描》,教育专家顾之川赞叹“叩开唐诗之门,走进艺术世界”,余映潮称之为“文学的再创造”,程少堂赞叹其“优美的轮廓”,任彦钧更是盛赞“既是对唐诗古典精神的忠实还原,又是对唐诗现代意义的深度发掘”;对于《宋词素描》,余映潮赞许其“美妙的创造,诗意的点染,文学的韵味”,程少堂赞叹其“迷人的线条”,任彦钧大呼“让我们贴近了那个遥远的王朝”,“鲁奖”获得者王久辛双赞两者“文字表达干净、准确、美妙”“真是美文素描”,联袂推荐,风靡校园,被许多语文教师列为创新作文、扩写作文的经典范文和语文教学的必备课件,并被许多学校指定为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课外读物……

著名作家邱华栋说:“曾冬的‘素描’系列彻底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解释,向我们呈现了一种不一样的读法。”在《唐诗素描》《宋词素描》中,曾冬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重新打通了当代读者与唐宋诗风的连接通道,为青少年对古诗词的理解找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捷径。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