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5-16 09:25:2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16日讯(胡孟婷 钟思安 谭航)“我们全家人看到睿睿(化名)的变化都很开心,孩子在康复、教育、生活等方面得到更专业照料,我们省心不少。”5月16日,孤独症儿童睿睿的妈妈握着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的手,感激地说道。
睿睿今年10岁,是岳塘区红霞小学的一名随班就读残疾儿童。今年3月份,睿睿妈妈在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报名参加7至14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仅2个月时间,就解决了睿睿多年来无法下蹲上厕所的生活自理难题。
残疾儿童是“社会最柔弱的群体”。近年来,湘潭不断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针对有康复需求的0至6岁残疾儿童,积极争取“十四五”期间中央彩票公益金资助和省级经费支持,实现“应救尽救”。
值得一提的是,在0至6岁国家救助基础上,湘潭主动将救助年龄范围扩大至14岁。“7至14岁残疾儿童有着教育与康复的双重需求,要综合考虑医学、教育、康复等多方面。”湘潭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何更好满足7至14岁残疾儿童少年康复需求和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湘潭给出的答案是,依托7至14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探索残疾儿童“教医康融合”康复模式,通过共建融合运行、建立联系反馈机制,设立康复服务站,建立医院下校指导机制,推进“双师”人才培养、形成康复联动等工作,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对7-14岁在特殊学校就读学生进行问题矫正和体美劳潜能挖掘,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助推残疾儿童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今年3月份,湘潭全面启动“教医康融合”试点工作,以“学校+医院”合作、“教师+医师”协同、“教育+康复”课程为主要抓手,建设好医教康融合师资队伍、发挥好医疗机构职能职责、开展好学校康复训练课程,有效解决家长学校医院两头跑的困境,切实为残疾人少年儿童撑起“关怀伞”。
湘潭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阶段,将把“教医康融合”试点工作作为推进残疾人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支点,预计到2025年,全市残疾儿童少年教医康融合工作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教医康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责编:胡孟婷
一审:蒋睿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