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5-15 09:24:19
文丨陈少哲
据统计, 全世界每年有超过370万人因猝死而失去生命, 青少年猝死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87.7%的猝死发生在医院外, 多数患者因无法得到专业医疗团队救治或因错失最佳治疗时间而殒命;临床上一般将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 (SCD) 和非心源性猝死 (NSCD) 两大类;在青少年猝死中,其中发生于心源性猝死的比例可高达50%以上。近年来, 随着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猝死低龄化现象有上升趋势。
青少年易发生猝死的临床特征
1.运动、情绪激动是常见诱因
2.有黑曚、一过性或反复晕厥史
3.可有猝死家族史
4.有结构性心脏病
5.原发性心电疾病引起猝死的疾病中,以心脏原因引起的猝死最为多见,即心源性猝死。心脏骤停是其死亡最直接的原因。判断心脏骤停的指标包括: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在心源性猝死发生之前,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心跳极快,或隐隐感到头晕,有些人会有胸痛,气短,恶心,或呕吐。
中医对猝死的认识
在中医古籍称猝死为 “五绝”“暴脱”等。中医学对猝死的复苏抢救和复苏成功后的后续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200年左右,我国外科学鼻祖华佗《华佗神方》一书的急救奇病方中有医疗实践中应用了人工复苏术记载,这是迄今见到的有关复苏术的最早记录。
中医认为,猝死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
1.因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或经常饱餐过度,或吸烟饮酒,日久损伤脾胃,心失荣养,导致猝死。
2.因劳逸失度,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心痛病而猝死。
3.因郁怒伤肝,肝郁气滞,上犯心胸而猝死。
4.因寒邪内侵,阳气虚损,胸阳不足,而猝死。
预防猝死中医药有妙法
青少年猝死我们也应该做到未病先防,在此,总结了四个方面:
1.药食同源来调摄——防青少年长期饮食高糖高脂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中药里面有很多药物本身就是食物,有些有益气健脾药效,比如山药、山楂、豆制品具有宽中益气和脾胃,蜂蜜、红枣、小麦可补心安神的作用等。如果能根据病情需要在营养较均衡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多吃一些符合自身体质的食物,对于身体健康一定会有好的帮助!尽量不吃高糖、高脂高盐类食物:高糖饮料、油炸食品等。
2.运动养生调摄——防青少年沉迷游戏缺乏运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运动养生,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平时要适当运动保持机体代谢正常,使各器官充满活力,因而健康延年益寿。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通过运动对身心进行自我锻炼,对机体起着自我调整和自我修复的作用, 从而对防治疾病保健强身。
3.针灸推拿——防青少年起居失常导致寒邪内侵,阳气虚损、经络不畅。针灸、推拿通过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以辨治循经选穴的治法来调理人体的机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常见穴位有被称为长寿穴、强壮穴的“足三里”,及救命穴、心脏穴的“内关”,调补肝 、脾 、肾三经气血的“三阴交”等重要穴位、可以艾灸、推拿等方法来调养脏腑功能,以到达人体的阴阳平衡,不生病、少生病。
4.情志调摄——防青少年易情绪过激导致心神错乱。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其中怒、喜、思、悲、恐五种情绪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需要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变化,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无度,保持心情平稳,解除紧张情绪,家长和老师避免给青少年过多精神压力,注意疏导。
祖国医学中历代医家从理论到实践对猝死的防治积累了珍贵的经验。因此可以通过在生活中广泛运用中医药方法来预防疾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预防猝死,同时这也是当代中医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湘潭市中医医院)
责编:彭婷
一审:彭婷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