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加强朋辈心理互助 打通高校心理育人“最后一公里”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5-14 06:38:08

张江华

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增强同伴支持,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高校应立足国情、省情与校情,进一步完善朋辈心理互助队伍体系和制度体系,加强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朋辈心理互助文化,打通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构建完善的朋辈心理互助队伍体系。建立“学校朋辈心理互助联合会-学院朋辈心理互助会-班级朋辈心理互助队-朋辈心理互助员”四级朋辈心理互助骨干队伍体系,赋予其相应层级的组织管理职能。这一队伍体系应自上而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能避免传统朋辈互助队伍被边缘化的弊病,高效、自主地开展工作。在班集体建立朋辈心理互助队,改变心理委员一个人单打独斗且难免顾此失彼的状况,引导团学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寝室长等分工负责、共同参与,让班级心育工作开展有组织保障并真正形成合力。

充分调动对心理学感兴趣且热心公益服务的青年学子的积极性,招募、培养心理中心开放日讲解员、朋辈心理互助热线接线员、朋辈心理素质拓展教练员、积极心理体验引导员等朋辈心理互助志愿者团队,打造一支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生力军,进一步丰富朋辈心理互助的内涵,拓展朋辈心理互助的外延。这些志愿服务团队与朋辈心理互助骨干队伍形成“学生干部+志愿服务”双轨并行的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组织架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益。

建立完备的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制度体系。制订《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对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范畴、组织架构、工作职责、队伍建设、管理考核等方面进行明确和规范。再通过一系列的实施细则对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各个方面或环节进行详细规定,如《朋辈心理互助队伍选拔实施细则》《朋辈心理互助队伍培训实施方案》《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使工作开展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为朋辈心理互助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心理助人往往是默默无闻、润物无声地开展工作,并不具有很高的彰显度,因此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荣誉体系来充分调动和保护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朋辈心理互助骨干队伍,可通过校级荣誉项目进行激励。对于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志愿者,可纳入青年志愿者协会奖励体系,建立星级志愿者认证晋级机制进行激励。通过这些机制来增强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归属感与成就感,保持这支队伍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打造专业化的朋辈心理互助队伍。针对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别的朋辈心理互助队伍,规划培训内容,打造师资团队,打磨精品课件,编写专门教材,开设相应课程,建立“理论学习+实操训练”相结合的朋辈心理互助技能培训体系,为打造专业化的朋辈心理互助队伍创造良好条件。参照心理咨询师的培养体系,采取理论学习学分与服务实践时长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初、中、高级朋辈心理互助员的培训、认证和晋级体系。累积一定的理论学习学分和心理互助服务时长,可申请相应等级的朋辈心理互助员资格认证并获得资格证书,以此增强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吸引力,保障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专业性。

营造浓厚的朋辈心理互助文化。通过设计、制作标识性的徽章、旗帜、服装、卡通形象等来树立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整体形象;通过举行徽章佩戴、队伍授旗、互助员誓词宣誓、会员大会等仪式来增强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文化品牌活动和提供优质的朋辈心理服务来增强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朋辈心理互助员自身阳光健康的形象来增强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校园形成一种朋辈心理互助文化,从而吸引更多的青年学子加入朋辈心理互助工作中来,使朋辈心理互助成为一种校园风尚。

【作者系中南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本文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工作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23B10)阶段性成果】

责编:肖秀芬

一审:彭彭

二审:李茁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