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丨湖南的革命文化何以“厚重”?

史锋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4-05-13 11:42:46

2024年3月18到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指出,湖南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总书记为何用“厚重”一词来评价湖南革命文化?

何以厚重

众所周知,湖南省是伟人故里,将帅之乡,革命摇篮,红色热土。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的重要萌发地和创建的重要策源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转折地,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重要锻造地,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策源地,也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百年来,湖南以其砥柱之坚、开创之功、牺牲之众、贡献之大奠定了在百年党史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考察湖南,都对湖南的革命文化给予高度肯定和评价。2020年9月,总书记考察湖南时,就赞誉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生动诠释了湖南的这一历史地位。

厚重是因革命基因影响久。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有人说,“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这话有些绝对,但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确实是非常巨大的。鸦片战争以来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百多年中,湖南人才接踵而至,不断投身于变革大潮之中——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黄兴、宋教仁、蔡锷,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蔡和森、何叔衡、齐白石、贺绿汀、沈从文、田汉……,从睁眼看世界、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到今天的新时代,湖南人的革命基因都在不断传承,影响深远、历久弥新。

厚重是因为革命奉献的英模人物数量多。“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湖南人追随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涌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如黄兴、陈天华、宋教仁、蒋翊武、蔡锷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湖南人以“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的精神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自1927年到1949年间,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有370多万人。其中湖南牺牲的革命烈士有20多万人,其中有名可查的有15万多人。毛泽东一家有6人为革命献出生命;何长工家族中包括妻儿在内的30多名亲属惨遭杀害;贺龙的贺氏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050位。2018年,中央主流媒体集中报道了793位(组)英烈人物,湖南占八分之一。因革命人物事件数量多,在湖南的革命纪念地、旧址遗址就特别多,目前,湖南拥有省级以上爱教基地192个,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8个,居各省市第一。红军长征三大主力均经过湖南,在50多个县市留下无数革命足迹,也留下了革命文化和燎原的火种。

厚重是因革命人物事件分量重。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唯一可以冠以地域荣誉震烁历史的革命群体。谭嗣同、唐才常、宋教仁、蒋翊武、刘复基等一大批革命志士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湘籍革命家、军事家群体从这里走上历史舞台,可谓灿若群星、辉映神州。出席党的一大13名代表中,湘籍占4名,在1614位开国将帅中,湖南籍有202位,3名元帅,6名大将,19名上将,45名中将,中将以下129名,总数居全国各省市之首。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产生了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63名领导人中,湖南籍的有11人,即毛泽东、刘少奇、贺龙、李立三、林伯渠、彭德怀、罗荣桓、徐特立、蔡畅、李烛尘、程潜,占总数的17.5%。党的七大选举的五大书记中的3位、开国十大元帅中的3位、开国十大大将中的6位都是湖南人。党的一大召开前,湖南人参与海内外8个早期共产党组织中6个早期组织的创建,全国早期组织58名共产党员中湘籍有20位。秋收起义、平江起义、湘南暴动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馆见证中国革命的苦难辉煌;“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等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十八洞村、矮寨大桥见证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风貌。

厚重是因对革命事业贡献大。在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中,湖南人发先声、开先路、当先驱、做先锋,在中国革命史中写下了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创之功。这里出现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湖南人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这里发出“建党先声”,蔡和森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这里成为“建军摇篮”,秋收起义打出第一面工农革命军旗号,红军三大主力中的二大主力诞生在湖南出,这里也是打出第一面军旗的地方,也是颁布第一个军规的地方。这里开启“建政先河”,党的第一个县级政权就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第一个省级政权即为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大革命时期,湖南工农运动风起云涌,这里是全国五个罢工的重点区域之一,是全国农民运动最发达的地区,全国900万农会会员中湖南占600万人;土地革命时期,湖南共产党人发动了四大武装起义,开辟了五大根据地,创建了工农红军,成功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正面战场22次大规模会战中有6次发生在湖南。

如何看待这份厚重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习近平总书记这份“厚重”的评价饱含对湖南的期望和瞩托。

这份厚重就是要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革命文化蕴涵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积累和丰富历史经验,包含了丰富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和资源,能够以史育人、以文化人;革命先烈们优秀事迹和奋斗足迹,能够以史鉴人、以情动人。通过深入持久的理想信念教育,把真实历史现场变成现实课题,把真实的历史事件变成鲜活的教材,用党的光辉历程、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性质宗旨,发扬优良传统、永葆政治本色。

这份厚重就是要不断培育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用厚重的革命文化带给人知识收获、精神滋养、思想启迪、心灵震撼,有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激励人们更加满怀信心投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这份厚重就是要不断推动地方发展。革命文化让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更加深切懂得新中国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告诉我们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保持革命到底的精气神,勇当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实践者、奋进者、搏击者,推动实施“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怎样变得更厚重

今日之湖南,仍是最有生机的湖南,今日之湖南人,仍是最有活力的人群。湖南要把这份厚重继承下来、发展起来、推广开来。笔者以为就是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继续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踏步前进,把厚重的革命文化转变成沉甸甸的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第一位的是抓好保护。革命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创新奋斗基因和变革图强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持续推进革命史料及革命档案资源发掘和革命旧址修缮保护,建好用好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遗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对省级以上爱教基地统一标识标牌、服务流程和管理模式等,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基地建设管理和利用,进一步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提质改造后的湖南雷锋纪念馆

深入研究阐释不可或缺。加大革命文化研究力度,发掘整理史实史料,广泛征集文物实物,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挖掘整合革命历史文化,深刻揭示蕴含其中的革命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培育一批专业研究人员,有针对性开展革命文化史实、文物、资料等研究阐释和传播推介。加大与兄弟省市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资源共享,活动共创,展览联办。把传承发展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办出叫好又叫座的展示展览。文化的传播要有一定的平台,办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的基本展陈是必不可少的。深入研究展览规律和叙事逻辑,运用先进展陈手段和方式改良目前展陈模式,增加新的元素和沉浸式展项,提升展陈水平和吸引力。不同场馆要根据自身实际,突出展陈主题和重点,差异化发展,个性化成长,不要搞成千馆一面,内容重复。打造湖南革命文化数字博物馆,大力开展网上展陈,强化革命文化网络传播。打造一批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爱教基地,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开展直播打卡等活动。

久久为功致力于教育引领。把弘扬革命文化作为主要任务,多思考、善策划、勤组织,与地方各级部门、学校密切联系配合,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党团日和研学活动,提升影响力。把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加强教育引导力度,努力培养有担当有作业有责任的时代新人,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思想政治课。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内容,把革命文化实践教育活动常态化,将革命文化纳入各类主题活动中,在广大农村、社区开展红色基因传承实践,让广大干部群众不断接受革命文化的教育洗礼和启发。抓好未成年人革命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中小学红色研学提质扩面,引导未成年人扣好第一粒扣子。

守正创新融合发展。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媒体平台,让革命文化以更加现代、更加开放、更加鲜活的面貌和姿态展现独特魅力,将革命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热爱自己的文化,提高革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革命文化旅游教育功能,大力开展旅游融合发展建设,打造一批旅游景点和精品路线,促进红色绿色古色等交融发展。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埋活。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真抓实干、交出答卷,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中找方向、找思路、找方法、找遵循,从厚重的革命文化中汲取战略自信、雄心壮志、汲取创新勇气、拼搏精神,坚持对标对表,突出改革创新,压实工作责任,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